肝内胆管癌手术方式选择及复发后再手术治疗和远期疗效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petersain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肝内胆管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和TNM分期分层分析研究目的: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HCC)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式。然而,解剖性肝切除术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IHCC患者的长期预后仍有待确定。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6年到2010年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I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有702例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纳入本研究。其中,319例患者接受了解剖性肝切除术,383例患者接受了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肝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IHCC。肿瘤术后复发和患者总体生存是本研究的主要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术后复发率和总体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布之间差异的比较。应用COX等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影响IHCC患者术后复发和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来减少组间差异引起的选择偏倚,第七版TNM分期用来确定解剖性肝切除或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的获益人群。结果: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相比,解剖性肝切除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好的长期预后(5年复发率:71.6%vs.83.0%,p<0.001;5年总体生存率:34.7%vs.23.2%,p<0.001)。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配对后,两组均含有239例患者,接受解剖性肝切除治疗的患者仍然获得更好的长期预后(5年复发率:73.1%vs.83.0%,p=0.006;5年总体生存率:33.5%vs.23.7%,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是总体生存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386和1.444)。分层分析显示,在TNM I期肿瘤≤5 cm,TNM II期伴有血管侵犯或者TNM II期以上伴有导管周围侵犯,局部肝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在长期预后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接受解剖性肝切除治疗的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长期预后,特别是对于TNM I期肿瘤>5 cm和TNM II期没有血管侵犯的IHCC患者。第二部分肝内胆管癌复发后再切除治疗的疗效与预后相关因素研究背景: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HCC)患者接受肝切除术后,肿瘤复发常见。复发性IHCC的有效治疗方式仍然有待研究。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复发IHCC患者接受再切除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5年到2013年接受根治性再切除术的72例肝内复发性I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后肿瘤再复发率,复发后生存(Recurrence-to-death survival,RTDS)和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估计。组间分布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等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肿瘤再复发,RTD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接受再切除术治疗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分别为18.1%和1.4%。再切除术后,1年,2年和3年肿瘤再复发率分别是53.2%,80.2%和92.6%;1年,2年和3年RTDS分别是82.9%,53.0%和35.3%;1年,3年和5年OS分别是97.2%,67.0%和41.9%。相比于初次手术后复发时间(Time to recurrence,TTR)≤1年的患者,TTR>1年的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1年,2年和3年RTDS(92.5%,61.7%和46.6%vs.70.4%,42.2%和23.0%,P=0.022)。多因素COX等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复发肿瘤直径>3 cm(风险比:2.346;95%可信区间:1.288-4.274),复发肿瘤多发(2.304;1.049-5.059),肝硬化(3.165;1.543-6.491)和TTR≤1年(1.872;1.055-3.324)是影响RTDS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TDS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RTDS的评分系统。根据评分可以区分为三个亚组(0分,1分和≥2分),随着评分增加,再复发率升高,RTDS和OS降低。结论:再切除术治疗复发性IHCC是安全的,并且可以使部分病人获得长期预后。以影响RTD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基础建立的评分系统可以很好的区分预后。第三部分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研究背景:肝切除术是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HCC)患者潜在可治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长期预后极差。目前,尚无关于IHCC患者术后10年以上真实生存情况的研究。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观察IHCC患者术后10年的真实生存情况及生存率,分析影响术后10年生存的特异性危险因素,并分析术后存活10年以上IH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3年到2006年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I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有251例IHCC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纳入本研究。术后肿瘤复发,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IHCC相关死亡和非IHCC相关死亡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本研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复发和OS曲线。复发和IHCC相关死亡的累积发生率曲线通过竞争风险分析进行估计和绘制。通过COX等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复发和IHCC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21例IHC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超过10年。5年,7年和10年OS分别为32.3%,22.3%和8.4%。IHCC相关死亡和复发的10年累积发生率分别为80.9%和85.7%。多因素竞争风险分析显示,除了癌胚抗原>10 U/ml,糖类抗原19-9>39U/ml,肿瘤多发,血管浸犯,淋巴结转移和局部肝外侵犯以外,肿瘤直径>5 cm是IHCC相关死亡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1.369,1.445)。存活超过10年的IHCC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病理特征:术后复发时间更晚,伴有更低的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更少的术中失血,肿瘤单发,直径较小,且无淋巴结转移和局部肝外侵犯。结论:IHCC患者接受肝切除术后长期生存是可能的,大约8.4%的IHCC患者术后OS有望超过10年。肿瘤直径是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即使术后经过10年无复发生存期,IHCC患者仍存在复发的可能。因此,IHCC患者接受肝切除术后长期随访是必要的,并且应该是终身的。
其他文献
本文在对现阶段宗教文物保护现状阐释的基础上,对后期宗教文物的保护工作提出建议性的保护措施,该研究工作对宗教文物后期长久保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蛋白沉淀方法对尿液标本蛋白电泳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尿液标本8份,分别采用丙酮沉淀法、TCA/丙酮沉淀法及ACN/TFA沉淀法对尿液标本进行蛋白沉淀,然后进行双向电泳,比较3种标本处理方法后蛋白电泳蛋白点数及图像清晰程度。结果TCA/丙酮沉淀后电泳图谱清晰,丙酮沉淀法及ACN/TFA沉淀后单边电泳图谱具有较多横纹干扰条带,尿液标本TCA/丙酮沉淀后电泳蛋白点数高于丙酮沉淀法
不同的人文因素、社会环境、自然条件造成了中西传统建筑审美观在审美观念、建筑材料使用、空间处理手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理解与分析这些审美观的不同,在世界大融的今天有着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TURP高龄患者术后的效果和体会。方法:将近年来对TURP高龄患者分别给予以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将两组在术后镇痛率、尿管留置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脑损伤后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原因、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例外伤性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实施护理,除加强病情观察外,还应对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既是临床研究中的重点,又是科研研究中的热点。并且,乳腺癌的临床诊治不再依赖单纯的病理诊断和简单的药物治疗。根据分子分型进行分类治
[摘要] 目的 对妊娠的相关肾损伤进行调查,了解其发生原因和发生情况及疾病的预后情况。方法 对我院住院的2650例妊娠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妊娠过程中发生肾损害情况进行了解。结果 有65例发生肾损伤。血浆白蛋白轻度肾损伤组与中度及重度组、血红蛋白轻度组与重度组、SBP及DBP和MBP轻度组与其他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23例患者资料完整,其妊娠后期的Scr、MBP均值较初期明显
近年来,肿瘤细胞化疗药物耐药是引起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研究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和探索逆转耐药的途径是目前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领域。肿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可分为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