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超声造影微泡的研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yg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硬化结节到肝细胞癌(HCC)演变的过程伴随着肿瘤血管生成,检测新生血管对早期诊断HCC有重要意义。对于血管内皮细胞因子诱导阶段的变化,目前的常规影像技术无法企及。而分子影像学可在活体状态从分子和细胞水平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特异性显影高表达的肿瘤血管因子类受体,达到HCC的早期诊断。靶向超声造影(TCEUS)是超声领域的分子影像学技术。TCEUS通过分子探针即靶向微泡(MBt)表面的特异性抗体与靶区新生血管的抗原发生反应,采用超声检测靶区积聚的MBt信号,分析相应分子的表达量。有关肿瘤血管生成的TCEUS研究尚属于初步的探索阶段。MBt的研制是TCEUS的核心技术。 目的: 研发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靶向微泡(αvβ3-MBt),为建立TCEUS检测肿瘤血管生成的技术、开发一种非侵袭性早期诊断肝硬化结节癌变的临床手段奠定实验基础。 材料和方法: 1.以合成磷脂为膜成份,六氟化硫为气体核心,薄膜-超声法制备普通脂质微泡。与商业成品六氟化硫脂质微泡(SonoVue)作对照,观测微泡理化特性、体外水囊及兔肾实质的显像效果。 2.以自制脂质微泡为本体,薄膜-超声法制备生物素化微泡(MBB)并与生物素抗体偶联成为非特异性MBt。与普通微泡(MBn)作对照,观测MBt物理特性。体外荧光验证“生物素-亲和素-生物素”的夹层结构。 3.薄膜—超声法研制血管内皮细胞靶向的αvβ3-MBt并荧光鉴定;人脐血管内皮细胞(HUVEC)分离、培养和鉴定;采用体外模拟系统平行平板流动腔(PPFC)验证αvβ3-MBt靶向HUVEC的能力。 结果: 1.自制微泡和SonoVue大小均匀,圆形,中空透亮,平均直径分别为2.3μm和2.5μm,粒径分布分别为0.4~10.0μm和0.2~10.0μm,90%微泡直径分别控制在6.0μm和8.0μm以内,初始浓度分别为5.0~10.0×108/ml和1.0~5.0×108/ml,配置后的稳定性均为6h。显影水囊灰度值分别为121.7±6.8和122.3±4.5(P>0.05),兔肾造影增强峰灰度分别为72.0±7.2和74.7±11.0(P>0.05)。 2.非特异性MBt和MBn平均直径分别为2.1μm±0.1μm和2.0μm±0.1μm(P>0.05),2小时内浓度曲线下降平缓,终浓度均>107/ml。MBn无荧光,MBB+荧光标记亲和素可见明亮绿色荧光;MBB+荧光标记蛋白A无荧光显示。MBB—SA分别加入荧光标记的生物素或蛋白A后,前者可见明亮荧光,后者无荧光显示。 3.αvβ3-MBt可见明亮绿色荧光,MBn未见荧光。原代HUVEC鉴定CD31和αvβ3,可见细胞膜明亮绿色荧光,两抗原表达率分别为99.8%和98.4%。PPFC内微泡结合实验,剪切力为0.5dynes/c㎡时,平均每个HUVEC结合αvβ3-MBt数为9.9±3.1,MBn为0.8±0.3(P<0.05)。 结论: 1.成功制备了普通脂质微泡,经检验理化特性及显影效果良好,与商业成品的脂质微泡无差异。 2.以自制的微泡为本体构建了微泡连接目的性抗体的最适桥梁:“生物素—亲和素—生物素”的夹层结构,通过制备的非特异性MBt鉴定,证明这种夹层结构获得成功。 3.研发出了血管生成靶向的αvβ3-MBt,荧光检验和粘附细胞实验证明αvβ3-MBt与HUVEC能够特异性结合,为建立αvβ3-TCEUS评估肝硬化癌变过程中肿瘤血管生成的诊断技术奠定了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分为三章: 第一章、SCD1 与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SCD1 在高脂饮食大鼠肝脏的表达及其与肝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方法:30 只SD 大鼠随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骨髓中不同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类细胞,其取材简便,易分离、纯化、培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迅速体外扩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被诱导分化成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