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理论异彩纷呈,尤其在治国理念方面,先秦诸子纷纷陈述自己的主张,国家的盛衰兴亡便成了先秦诸子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先秦时期儒、墨、道、法、杂五家的经典文献,以亡征为切入点,对各家关于亡征的相同论述与不同论述进行整理和探析。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先秦诸子对亡征的相同论述:民心问题是国家兴亡的首要问题,失民心者失天下是先秦诸子的共同认知;贤人是治国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国内无贤则国家危难;赏罚二柄作为实现政治统治的手段,在治国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赏罚不当易造成民心不平,而使君主统治陷入危机;战争也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一旦与邻国关系失衡,战争发起,百姓必然遭受战乱之苦;君主自身的德行缺失也是可能造成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君主或贪图享乐,或堵塞视听,或刚愎自用,或亲贤远佞。第二部分为先秦诸子对亡征的不同论述。儒墨的分歧在于对礼乐的认识上。儒家礼乐治国,认为失礼乐会引起社会秩序的紊乱。墨家则提出节用、节葬和非乐的观点,认为礼乐亡国。儒道的分歧在于君主应有为还是无为。儒家认为君主应该提倡仁义礼智信,否则百姓愚钝,不知向善。道家则提倡绝圣去智。儒法在德治与法制上存在分歧。《吕氏春秋》则在诸子对立分歧的基础上将众家亡征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合。第三部分在亡征通论与亡征异论的基础上,对亡征论背后的思想源流进行探寻,深入探究亡征论出现的原因与亡征论所体现出的诸子思想。并以亡征论为依托,探究先秦诸子的论辩艺术。本文从先秦诸子对亡征的共同论述中总结出可能导致国家灭亡的共同因素,从先秦诸子对亡征认识的分歧中深入挖掘出各家主张的相异之处,通过透视先秦诸子对亡征的经验总结来探究其背后的思想源流及文学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