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枢纽用地效率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rbinbaya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物流枢纽建设存在蔓延失度、规而不建和规建不符等现象,与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造成了物流枢纽内部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偏低、产出效率不高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准确界定物流枢纽内部的土地利用类型,开展物流用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认识,优化物流用地效率十分必要。本文以成都市37910家物流企业样本数据为基础,以3个物流枢纽承载园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尺度的网格密度分析法识别各物流枢纽2010-2019年间的物流用地面积和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化模式;采用兼顾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评价各物流枢纽2010-2019年间的物流用地效率;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从企业类型和企业规模两个视角分析物流用地效率影响因素;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基于用地类型和企业规模视角对各物流枢纽的用地效率进行模拟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从识别面积来看,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面积呈“由快变缓”的增长态势,用地类型配比由早期的综合物流用地为主逐渐变得均衡;新都物流中心面积呈“由缓变快”的增长趋势,用地类型配比由早期的运输配送用地为主逐渐变得均衡;成都国际航空物流园区面积匀速增长,用地类型配比始终以综合物流用地为主。从空间布局来看,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早期物流用地面积偏低且布局分散,后期“重西轻东”现象严重;新都物流中心早期“重北轻南”,后期南北发展日渐均衡;成都国际航空物流园区早期“重南轻北”,后期均衡发展。(2)从用地效率来看,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用地效率呈前期缓慢上升,后期稳步提高的变化趋势,用地效率更易受规模效率的影响;新都物流中心用地效率呈先稳步上升,后趋于平稳的发展态势,用地效率更易受技术效率的影响;成都国际航空物流园区用地效率始终摇摆不定,但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用地效率更易受技术效率的影响。从影响因素来看,综合物流企业、行政办公企业是企业类型视角下影响物流用地效率的关键因素;小型企业是企业规模视角下影响物流用地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升级、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则均为总体视角下影响物流用地效率的因素。(3)从优化结果来看,调整用地类型的优化方案更适用于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效率值最高可优化40%以上,但综合物流用地调整面积不宜超过30公顷;同时调整用地类型和企业规模配比的优化方案更适用于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效率值最高可优化近乎80%。调整企业规模配比的优化方案则更适用于成都国际航空物流园区和新都物流中心,效率值最高可优化60%以上。本研究成果通过揭示成都市3大物流枢纽近10年的土地面积及类型,有利于准确认识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通过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和关键因素分析,有利于准确揭示影响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有利于引导物流枢纽有针对性的提升用地效率。
其他文献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遭受7.0级地震,该次地震造成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景区内自然人文景观严重受损、大量人员伤亡并造成73671间房屋损坏。鉴于此,论文在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九寨沟世界遗产地藏族村寨灾害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课题支撑下,以提升九寨沟景区藏族村寨木构民居抗震性能为研究目的,围绕九寨沟景区藏族村寨、民居建筑的震害特征与致灾机理展开研究。通过对8·8地震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效率高、路权独立、绿色低碳等特点,并承载了城市居民大量的日常出行、上班通勤等活动,是实现城市高效通勤的有力途径。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与站区接驳系统规划、建设未能高效协同,导致部分站点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因此需要站区各类型交通方式相互协调配合,通过优化末端出行完善站区交通体系,实现居民高效、便捷接驳,而步行作为与轨道交通接驳的最重要交通方式
学位
随着我国以“八纵八横”为主通道的高速铁路建设不断推进,高铁网络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为高铁快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设施基础。与此同时,在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快速发展以及闪送、及时配等新型业态的共同驱动下,高时效、高附加值和优质快件商品数量不断增加,对于快运行业运输的时效性和经济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铁快运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快捷运输方式,其快速发展为快递业运输时效性和经济性的提升、快运网络体系的完善创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