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兼翻译家。近年来,她在翻译方面的成就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文章讨论她的翻译成就与思想。但是研究界对于冰心在翻译《吉檀迦利》时译者如何发挥自身主体性这一问题以及冰心在翻译过程中怎样实现对原作语言文化以及对目的语文化的“创造性叛逆”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等问题更是鲜有讨论。实际上,她的翻译风格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归化或异化。她的成功来源于她的创造性翻译以及对目的语读者的关注。19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译介学理论为冰心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译介学超越了传统的翻译研究范式,并引进了“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把文本置于一个开放的空间,译者读者的创造性叛逆都可以赋予原作新的生命力。创造性叛揭示了当文本被引入到目的语环境时翻译过程中的碰撞排挤以及融合现象。创造性叛逆问题可以在读者接受的研究领域中得到充分有力的分析和阐释。接受美学理论中所采用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范畴,如“期待视野”,“审美距离”等均能够很好地被运用来解释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产生。本文以冰心对泰戈尔诗作《吉檀迦利》的翻译为起点,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探讨冰心译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叛逆因素及特征以及该译者为此采取的方法策略。在微观层面上,本文将从文学、语言和文化等方面深入探讨冰心译文中的创造性叛逆问题。在宏观层面上研究的重点则是结合读者接受,运用期待视野和审美观点,分析研究该译者处理语言文化差异时创造性地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其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原因。该论文借助于比较文学译介学理论,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入手,探析了冰心译本《吉檀迦利》中创造性叛逆的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作者希望能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冰心的翻译成就,同时也希望在将译介学原理与读者接受结合方面作一个初步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