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多普勒效应的无人机载雷达对地面目标分类方法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k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中的许多物体在运动时,除了目标主体的平动外,还具有振动、摆动、旋转等微运动并在多普勒频率周围产生额外的调制,这种现象就是微多普勒效应。作为目标独一无二的特征,微多普勒效应可以作为目标识别的依据。而随着现代飞行控制技术的进步,无人机进一步发展,被广泛用于进行地面目标监测与侦察,而这些应用的前提就是无人机载雷达能够对地面目标进行准确分类。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无人机载雷达对轮式车辆、履带式车辆和行人这三种典型地面目标的微多普勒信号建模、具有高区分度的微多普勒特征提取、无人机载雷达对地面目标的准确智能分类。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基于振动、旋转、摆动三种典型微动模型,分别建立无人机载雷达对轮式车辆、履带式车辆和行人的微多普勒信号模型,推导相关微多普勒调制数学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三种地面目标的微多普勒调制差异,可以作为分类识别的依据。基于此,针对轮式和履带式两种典型地面车辆,分别从双谱和奇异谱角度对车辆多普勒信号进行变换,定义并提取特定的微多普勒特征,送入支持向量机进行训练与分类识别。由于地杂波和噪声的三阶累积量为零,双谱估计对角切片作为三阶累积量的一维傅里叶变换,能有效抑制地杂波和噪声,仿真结果表明,当多普勒信号的SNR(Signal-to-noise Ratio)仅为15 d B时,双谱估计方法对两种车辆的识别率已超过92%。相比于双谱估计方法,奇异分解与重构通过特定的奇异值和对应的奇异向量进一步分离指定的微多普勒分量,不仅利用了微多普勒信号的幅度和能量信息,还利用了两种车辆的微动结构差异。通过令代表地杂波和噪声的奇异值为零,奇异分解与重构可以更有效地去除杂波干扰,即使信噪比只有5 d B,奇异分解与重构方法的识别率已接近100%,而此时双谱估计的识别率只有81%。2、轮式车辆和行人的微多普勒调制具有高度相似性,提出一种能够在频域分离微多普勒分量、细化相似频谱、增强微多普勒特征的压缩感知方法。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地杂波进行抑制,接着,基于傅里叶基将多普勒信号稀疏表示。然后,通过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对随机投影后的微多普勒信号进行重构,在频域上分离微多普勒分量。最后,从重构信号的细化频谱中提取具有高区分度的微多普勒特征,送入在解决非线性多分类问题上比支持向量机更具有优势、结合遗传算法与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GA-BP(Genetic Algorithm-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进行地面人车的分类识别。当SNR为15d B时,双谱估计和奇异谱方法对地面人车的识别率分别仅有69.13%和86.22%,压缩感知方法对地面目标的识别率则为89.67%。3、压缩感知方法细化了频谱,降低了轮式车辆和行人的频谱相似性,但没有充分利用两种车辆的微动结构差异。因此,提出一种既能够利用目标微动结构差异,又能精确划分频谱的改进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能根据多普勒信号中的噪声和高频小分量的标准差自适应确定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算法中添加的高斯白噪声的标准差和分解次数,从高频到低频,依次分解微多普勒信号分量,以更小的计算量获得更好的分解效果。从分解得到的本征模函数频谱中提取微多普勒盒维数、信息维数和网格维数,构成具有高区分度的三维分形特征空间,利用GA-BP神经网络进行分类识别,当信噪比仅为15d B时,识别率仍然达到91.27%,高于现有分类方法。4、基于机器学习的目标分类方法均需要根据信号处理结果和分类情形,定义不同的微多普勒特征,不具有自适应性,分类器也不具备统一性。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无人机载雷达对地面人车智能分类方法。首先,利用奇异分解与重构对目标多普勒信号进行预处理,抑制地杂波和噪声。其次,对预处理后的多普勒信号进行时频变换和二值化操作,提高时频图像中的微多普勒包络的对比度。最后,基于Alex Net网络,随机选取一定比例的多普勒信号二值时频图像作为训练样本,进行迁移学习,更新网络权重系数。Alex Net网络的输入是时频图像,输出就是分类结果,不仅可以避免复杂的特征提取过程,网络的多层结构也可以自主学习更多微多普勒特征。当信噪比仅为15d B时,本方法的识别率已经超过97%,当信噪比低于5d B时,识别率仍然超过70%。5、构建了一套无人机载雷达对地面目标分类识别实验系统,首先,利用毫米波雷达原理样机进行行人姿态识别实验,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学习预处理后的多普勒信号,识别原地踏步、步行和慢跑三种姿态,识别率达到96.67%,表明设计的雷达原理样机可以有效反映目标的微动。然后,通过无人机挂载的方式,对行人、轮式车辆和履带式车辆三种地面目标进行探测,基于奇异分解与重构方法对采集到的地面目标多普勒信号进行杂波抑制和去噪,将预处理后的二值时频图像送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目标分类,识别率达到96%。
其他文献
弹箭类武器在研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来验证各种性能是否满足设计指标,弹载存储测试技术在弹丸飞行测试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其测试数据对掌握弹丸飞行过程中自身动态参数及周围环境参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结合实际需要和已有存储测试系统的特点,针对某小型炮弹的测控要求,研发一种高过载条件下某型弹多参数测控系统。该系统通过点火信号抗干扰检测触发、姿态信号多通道采集、结构抗冲击等方面进行独特设计,可实时记录炮弹飞
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发射在轨的卫星数量急剧增多,地面测控网络也越发复杂。卫星地面测控系统的效率是影响空间任务完成度的关键因素,卫星与地面站的增多对测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星多站联合测控的关键是对测控资源的高效调度与合理规划,并利用测控平台执行调度方案,以达到整合测控资源、提高卫星数据接收率的目的。本文在深入调研国内外卫星测控调度算法与测控网络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卫星测
本文针对铜-软铁复合弹带等离子堆焊焊接制造中,铜-钢界面成分控制和软铁-钢的熔深控制难题,引入热丝加热纯铜和纯铁的方法,进行交替双热丝等离子弧制造铜-软铁复合弹带工艺研究。力图解决冷丝工艺制备铜-铁复合弹带时存在钢基体熔化量较多、熔深较深的问题。并深入对比分析冷丝工艺与热丝工艺制得的弹带在显微组织、界面处元素分布、显微硬度和弹带剪切性能方面的差异,获得铜-软铁复合弹带的性能控制规律,从而为复合弹带
随着计算能力的大幅提高,深度学习迎来了热潮,在各种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以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深度神经网络在图像、文本以及语音等应用中都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得益于卷积神经网络强大的建模能力。然而卷积神经网络只能处理欧式数据,对于图这类非欧式数据是不适用的。图数据的应用广泛,诸如社会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交通流量分析等任务都需要将数据建模成图结构。随着图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传统的机器学
钨合金是以钨为硬质相,以铜、镍、铁等过渡族金属为粘结相的一种复合材料。由于钨具有强度和硬度高、热膨胀系数低以及耐腐蚀性、辐射屏蔽性好等一系列优异性能,钨合金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核工业和国防工业等领域。但钨的高硬度、高熔点和室温脆性使钨合金难以通过传统机械加工工艺成形,目前主要通过烧结工艺来制备。然而,该工艺存在生产时间长、成本较高、无法成形复杂形状零件等不足,限制了钨合金的应用。激光直接沉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也承担着较为严重的环境代价,工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生态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既有研究多关注工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问题,而少有学者研究环境污染对工业集聚的反向作用。目前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对居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其对地区工业集聚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变得不可被忽视: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着地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并进一步降低有效劳动
图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应用,如民用领域的医学成像、电子监控、人脸识别、遥感航空航拍、指纹分析、机器人视觉和自动驾驶、智能小车等,以及军用领域的坦克、装甲车、火炮、导弹、BAT子弹药都有体现,但是在图像的采集或存储运输时,由于环境条件、设备条件或传输压缩等原因,图像质量会出现下降,为了精确地分析图像,我们需要进行增强处理。本文对目前图像增强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传统的基于暗通道先验算法存在边缘
氟化钙材料因其优异的光学性能成为不可替代的光刻系统透镜、红外窗口材料,而传统加工难以获得高质量表面。为获得高质量氟化钙表面,须对氟化钙材料去除机理进行研究,为此须研制纳米划痕装置。同时该装置具有热辅助功能可实现氟化钙材料的改性加工。本文从纳米划痕原理出发,将精密压电驱动与柔性铰链结构相结合设计出了能同时感知切削法向力和刀尖位移大小的可调温热辅助纳米划痕装置;借助有限梁单元建模方法对力感知单元柔性铰
随着激光功率的提升,光波导中的热管理问题、应力效应及非线性效应已成为限制激光输出功率和系统稳定性的瓶颈。具有大模场面积的光波导凭借优异的热管理能力、低传输损耗及大功率容限等特性,为高功率激光器的应用和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本文针对大模场光波导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结构设计和理论研究,以设计分析和数值仿真为主要手段,设计并研究了多种单模、大模场输出的光波导。针对高功率固体激光系统的应用,设计了一种大模
为满足军事智能化发展需要,实现我国百年建军奋斗目标和国防、军队现代化的要求,随着战争打击呈现出越来越强的非接触、精确化、信息化、体系化等特征,精确制导武器作为实现战场目标打击的主要装备,几乎融入了当今信息时代所有最新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以制导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发展成果。弹丸飞行姿态这一关键参数的准确测量是实现精确制导的重要前提和必要保障。为降低对卫星导航的过度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风险,近年来卫星拒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