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流通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最终的使用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生存与发展。随着药品行业的发展和新医改的推进,各类医疗事故和药品安全事故频发,药品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如何有效防止医疗及药品事故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看病的安全性,成为医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同时也考验着政府的能力。医院的三要素包括医药工作者,药品和患者,而药品作为医院的重要因素,对医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药品的质量决定着医院的质量。2006年安徽发生欣弗事件[1],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火菌,擅自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增加灭菌柜装载量,影响了灭菌效果,导致2006年因注射欣弗死亡的有11人。由于使用不合理而引起的药品安全问题近几年越来越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类似的药品安全事故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药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大人民的群众的关注,能否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确保人民身心健康,成为医院工作人员和医疗卫生单位的重要责任。针对这一系列的药品安全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议通过并发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2110年3月卫生部下达了关于印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为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医院实行处方点评制度。这些制度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如不良反应监测不及时,相关药品的不良反应界定不明确,处方点评制度不完善,耗费医院人力物力较大等问题。这就需要医院工作者在实施相关政策制度的同时,不断改善现在的药品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制度。因为药品发挥主要作用的阵地是医院,所以将医院的药品安全管理做到最低风险才能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本文重点研究在医院范围内药品的安全管理模式,以药品在医院的流通为主线,通过对现行的药品安全管理模式如处方点评制度进行跟进及评价,提出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方式,并依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符合医院的安全管理模式,以实践检验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最终得到结论是应从制度和人员培训两大方面加强管理,以确保在医院范围内药品的安全使用,最终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