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海洋石油资源将是未来原油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全球50%以上的油气产量和储量都将来自海洋。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固井作业是保障深水油气资源产能释放的关键因素,如何在避免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前提下进行安全、高效的固井成为一项新的挑战。为此,本文以降低水泥浆水化放热和水化温升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了粉煤灰、矿渣及热控材料的应用性能及作用机理,并取得了如下成果:(1)利用活性材料粉煤灰及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海洋石油资源将是未来原油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全球50%以上的油气产量和储量都将来自海洋。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固井作业是保障深水油气资源产能释放的关键因素,如何在避免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前提下进行安全、高效的固井成为一项新的挑战。为此,本文以降低水泥浆水化放热和水化温升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了粉煤灰、矿渣及热控材料的应用性能及作用机理,并取得了如下成果:(1)利用活性材料粉煤灰及矿渣成功实现了对水泥浆体系水化放热和水化温升的有效控制,24和48 h水化放热和水化温升都得到了明显的降低。通过对不同类型水泥浆水化放热行为的研究得到粉煤灰及矿渣降低水化放热及温升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的低水化热特性。粉煤灰水化龄期为48 h时由于火山灰效应而释放的热量仅为2.054~4.765 J/g,矿渣水化龄期为24和48 h时由于火山灰效应而释放的热量分别为17.024~23.369 J/g和28.153~47.067 J/g。此外,低场核磁共振分析测试技术、X衍射分析、热重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显示粉煤灰、矿渣通过延长钙矾石(AFt)的稳定存在时间,进而延缓了水泥水化反应,减小了水化放热和水化温升。(2)以低熔点石蜡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成功制备了相变微胶囊型热控材料Micro-P。首先,以相变焓值、粒径大小及分布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得出了 Micro-P最佳制备工艺,乳化剪切速率为9000 r/min、甲醛/尿素摩尔配比为1.8:1、芯壁材投料比例为1.8:1、预聚体合成温度为60℃、预聚体滴加时间为30 min、酸化反应时间为60 min及固化反应温度为65℃;然后,利用红外、差热分析及粒径分析等对Micro-P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Micro-P符合预期设计核壳结构,颗粒呈现圆球状且粒径分布均匀,中径为2.664μm;相变温度为35.85℃,相变焓值为85.69 J/g,热循环100次之后,芯材石蜡渗透率仅为0.69%;中低温条件下稳定性良好。(3)采用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和氧化石墨烯(GO)成功改性热控材料Micro-P,通过单因素实验方法最终确定改性处理剂nano-SiO2和GO最佳加量分别为2.50和0.30 wt%。经nano-SiO2改性的Micro-P1粒径分布均匀,表面较为粗糙;相变温度为31.33℃,相变焓值为90.65 J/g;导热系数为0.075 W/m·K;水滴在其压片表面的接触角为28.83°,体现为强亲水性;8000 r/min下离心40 min后破损率仅为4.50%。经GO改性的Micro-P2粒径分布均匀,表面较为粗糙;相变温度为30.83℃,相变焓值为90.23 J/g;导热系数为0.08 W/m·K;水滴在其压片表面的接触角为27.41°,体现为强亲水性;8000 r/min下离心40 min后破损率为8.64%。(4)利用热控材料Micro-P1成功实现了对水泥浆体系水化放热和水化温升的有效控制,主要体现为削峰效应、填谷效应与延缓效应。早期水化阶段,Micro-P1通过相变吸热降低了水泥浆整体水化放热和水化温升,体现为削峰效应;后期水化阶段,Micro-P1通过相变放热降低了水泥浆降温速率,体现为填谷效应。另外,红外、X衍射、热综合分析及微观形貌分析显示Micro-P1不改变水泥水化产物类型,仅仅改变不同水化产物含量,即Micro-P1对水泥水化反应同时也存在延缓效应,进而降低了水泥浆早期水化放热和水化温升。此外,通过对Micro-P1应用性能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建立了半绝热和绝热两种状态下PCM系列水泥浆温升理论模型。(5)综合利用活性材料粉煤灰、矿渣及自研热控材料Micro-P1建立了密度分别为1.67和1.61 g/cm3的低温低水化热水泥体系LTH-1和LTH-2。相较于常规水泥浆,LTH-1和LTH-2水化温升分别下降了 60.26和68.83%,LTH-1体系24及48 h累计水化热分别下降了 55.93和40.99%,LTH-2体系24及48 h累计水化热分别下降了 65.57和52.49%。另外,通过水合物传热分解模型计算了不同水泥浆体系对水合物分解速率及稳定存在时间的影响。
其他文献
沪粤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4节“认识动能和势能”中有“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教科书中实验是通过木块被小球推动的距离来间接反映动能的大小,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发现该实验有些不足之处。笔者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优化改进,使得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与传统金属材料中原子的周期性排列不同,大块金属玻璃中的原子排列呈长程无序,短程或中程有序。由于其特殊的微观结构,大块金属玻璃通常具有比传统金属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例如:高强度、高硬度、高耐蚀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金属玻璃作为工程材料的前提,除了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如耐蚀性能、耐氧化性能等)。从宏观上看,金属玻璃的原子排列是长程无序的,不存在晶界、位错、层错等微观结
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两端支承输流管道的稳定性和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了管道系统的横-轴向耦合运动和三维运动的动力学特性。重点考察了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稳定性、非线性响应特性等方面内容,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论,发现了一些新的动力学现象,对工程中输流管道结构的合理设计和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完成的工作及得到的结论如下:(1)研究了两端支承输流管道横向运动的稳定性及非线
微乳液作为一种由两种不互溶液体形成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在纳米粒子合成、含油污染物清洗、有机物的萃取分离以及微乳液驱油等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实际应用中要求微乳液能够在特定阶段实现快速的油水相分离,尤其是在萃取分离以及合成应用中。同时,微乳液是由多种组分构成的分散体系,应用后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对应用完毕的微乳液进行彻底的油水分离,以实现其循环利用也是十分必
随着常规气藏资源的逐渐减少,低渗和特低渗气藏的开发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低渗气藏渗流过程受到“应力敏感”、“启动压力梯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其渗流机理与常规气藏相比更加复杂。其次,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由于钻井液的侵入、储层的酸化、压裂或气藏本身的特点,会导致气藏近井区和远井区的岩石和流体性质存在差异形成复合气藏。因此,深入研究低渗复合气藏气井的基础渗流理论,对更好地认识气藏渗流规律和产量递减
随着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逐步向深部、裂缝性、深海等复杂地层迈进,钻井过程中国钻遇天然裂缝或产生诱导裂缝导致钻井液漏失等井下复杂事故频繁发生。裂缝性地层钻井液漏失在增加非生产时间和开采成本的同时,还可能会引起储层损害进而降低开采效果。井周裂缝作为流体流动的高速通道,高效稳固地对其进行封堵是解决钻井液漏失问题的核心。对于裂缝性储层,还需要控制封堵材料的侵入深度,以便于后期采用酸化等措施解除封堵与损害。开
为推动“双碳”目标如期实现,我国积极推进火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的“三改联动”。然而国内诸多热电厂存在着类型多样的热电机组,运行人员往往依靠经验或者按平均分配方式在机组之间分配热电负荷,这些方式缺乏理论指导,全厂运行经济性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为此,本文以某热电厂联合运行的60MW双抽机组-抽背机组为研究对象,兼顾全厂经济性与机组安全性,围绕混合类型热电机组负荷优化问题开展了变工况联合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引发学生持久深入的学习,成为热点和难点。本主题“气体的等温变化”的教学,通过创设丰富的真实情境,有序的问题链和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沉浸在科学探索中,引发持久深入的学习。学生经历真实的科学探究,推理论证,建构物理模型,质疑创新修正,形成问题解决策略,并迁移到新的复杂情境中去。本教学设计目标明确、体验真切、思维有序,凸显科学方法在物理规律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含蜡原油在世界原油分布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含蜡原油的流动性在低温环境下会变差。在石油的开采、运输和炼制过程中,防止石蜡沉积,改善含蜡原油的流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在原油中添加化学降凝剂改善原油的流动性仍是目前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梳状聚合物降凝剂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的应用,聚丙烯酸酯类降凝剂是典型的梳状聚合物,其分子结构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可通过改变聚丙烯酸酯类降凝剂中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的比例来改变降凝剂
物理学是基于实验的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不仅仅通过实验来建立概念、探究验证规律,更可以用实验来解决学生对习题的疑惑,深层次理解和应用物理规律。通过一道习题的实验化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的结合,使得深度学习得以发生。在释疑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使物理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