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金属玻璃电化学腐蚀机理研究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an8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传统金属材料中原子的周期性排列不同,大块金属玻璃中的原子排列呈长程无序,短程或中程有序。由于其特殊的微观结构,大块金属玻璃通常具有比传统金属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例如:高强度、高硬度、高耐蚀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金属玻璃作为工程材料的前提,除了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如耐蚀性能、耐氧化性能等)。从宏观上看,金属玻璃的原子排列是长程无序的,不存在晶界、位错、层错等微观结构缺陷,且其化学元素分布均匀,不存在晶态合金中存在的偏析、夹杂物、第二相粒子等缺陷。金属玻璃在热力学上处于亚稳态,与晶态合金相比,金属玻璃中的原子处于能量较高的状态,原子具有很高的电化学活性,一方面有利于钝性合金元素在金属玻璃表面迅速地形成均匀、致密且稳定的钝化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非钝性合金元素在表面的活性溶解。然而,在纳米或微米尺度上看,金属玻璃中仍存在着微观结构不均匀性和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性。添加微量元素和热处理都会改变金属玻璃中的化学元素分布和微观结构。基于金属玻璃以上的特点,其腐蚀机理还没有得到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本文主要以Zr58Cu16Al10Ni13Nb3大块金属玻璃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电化学测试技术结合材料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微量元素变化和微观结构变化对大块金属玻璃耐蚀性能的影响机理。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了(Zr58Cu16Al10Ni13Nb3)100-xYx(x=0,0.5,2.5 at.%)大块金属玻璃在 20℃、0.5 mol/L H2SO4溶液中的腐蚀机理,着重考察了钇元素对钝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该Zr基大块金属玻璃具有很强的钝化能力,且表面钝化膜的主要成分为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的ZrO2和Al2O3,因此耐蚀性能优异。但随着钇含量的增多,钝化电流密度增大,钝化膜中的缺陷浓度增加,Zr基金属玻璃的耐蚀性能略有降低。微区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钇元素的添加提高了(Zr58Nb3Cu16Ni13Al10)100-xYx(x=0,0.5,2.5 at.%)大块金属玻璃在20℃、0.5 mol/L H2SO4中微米尺度上的电化学均匀性。但Zr基大块金属玻璃在稀硫酸溶液中的耐蚀性能主要取决于金属玻璃基体中Cu原子的活性溶解速率。添加钇元素促进了金属玻璃基体中Cu原子的活性溶解,故Zr基金属玻璃的耐蚀性随着钇元素的添加而降低。(2)(Zr58Cu16Al10Ni13Nb3)100-xYx(x=0,0.5,2.5 at.%)大块金属玻璃在 3.5 wt.%NaCl溶液中的自腐蚀电流很低,金属玻璃表面形成了以ZrO2和Al2O3为主的钝化膜,因此,在自腐蚀状态下其点蚀敏感性较低,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但随着钇元素的添加,Zr基大块金属玻璃的点蚀电位Epit和(Epit-Ecorr)值降低,表明钇元素的添加增大了Zr58Nb3Cu16Ni13Al10大块金属玻璃的点蚀敏感性。极化曲线测试后,点蚀部分发生了 Y和Cu的富集,这是由于Y-Cu之间的混合焓与Zr-Cu的混合焓接近,添加钇元素后,金属玻璃基体中的Cu元素更倾向于与Y元素成键,促进了 Y-Cu局域原子团簇的形成,由于富Cu局域(原子团簇尺度)的阴极作用,促进了 Al、Zr、Nb元素的阳极溶解,从而增加了 Zr基大块金属玻璃的点蚀敏感性。(3)结构弛豫后的Zr58Nb3Cu16Ni13Al10大块金属玻璃仍为非晶态,但由于在结构弛豫过程中自由体积湮灭,导致弛豫后的金属玻璃的原子移动性降低。而由于局部结晶和完全结晶的样品中析出了 Zr2Cu、Al2Zr3、Cu10Zr7等晶相,原子呈周期性排列,使得合金中的原子被固定在晶格中,其移动能力受到了极大地限制。随着金属玻璃基体中的钝性元素的原子移动性降低,导致金属玻璃在60℃、1 mol/L H2SO4溶液中的钝化能力下降,反而使得Cu原子的活性溶解更加明显,且富Cu相(Zr2Cu、Cu10Zr7)的析出也促进了 Cu在硫酸溶液中的活性溶解,降低了金属玻璃的耐蚀性能。(4)铸态和结构弛豫后的Zr58Nb3Cu16Ni13Al10大块金属玻璃与结晶后的合金在25℃、3.5 wt.%NaCl溶液中仍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这是由于在浸泡过程中,样品表面可形成具有保护性的钝化膜,其主要成分为化学稳定性较好的ZrO2和Al2O3,此外,还含有少量的Nb2O5。但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金属玻璃的点蚀电位(Epit)和(Epit-Ecorr)值降低,点蚀敏感性增大。主要原因是结构弛豫和晶化增加了金属玻璃的化学不均匀性和结构不均匀性,各元素在合金的局部位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集。点蚀更易发生在Cu元素富集的位置,且晶化后的合金中存在的晶界、位错、偏析等缺陷位置,也增加了合金的点蚀敏感性。
其他文献
新课标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自主活动”栏目,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本文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为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借助不变量转换物理量的测量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期刊
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 PB)或亚铁氰化铁是已知最古老的配位材料之一。人们在十八世纪初便对PB进行了研究。尤其当PB沉积到电极表面上时,PB能够形成电活性层。PB电活性层具有优异的电化学行为和良好的催化性能,能被用作电子传递媒介体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PB传感器能够在低电位还原H202,可以避免高电位条件下氧化生物样品中的电化学活性物质而产生干扰电流,提高抗干扰能力。然而,PB膜在
学位
本文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实验要求和教学实际,基于提升高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了一系列摩擦力的实验,能帮助学生体验物理现象,建构物理概念和规律,体会知识的应用。
期刊
国内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开采的中后期,同时面临着高温高盐及强非均质性等问题,给后续提高原油采收率带来严峻的考验。化学驱(如聚合物驱)作为一种驱油能力多样化的三次采油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已经实现工业化,并能较好的调整储层非均质性、提高原油采收率。然而受到其开发程度及技术瓶颈的制约,聚合物驱后的高含油油藏或者条件苛刻的油藏,仍需采用调控及驱油能力更加强的驱油体系。本文从提高原油采收率角度出发,提出适用于高温
学位
CO2驱油提高采收率(CO2 Enhanced Oil Recovery,CO2-EOR)技术的应用既可解决油田开采过程中提高采收率的问题,又可封存大气中过多的CO2。但CO2溶入水中形成碳酸后对金属材料有极强的腐蚀性,对油套管以及集输管线造成严重腐蚀,导致材料的使用寿命大大低于设计寿命。目前,室内研究油气管材CO2腐蚀问题,通常只用水相体系来模拟现场腐蚀环境,很少考虑含原油的相体系对CO2腐蚀过
学位
以“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一节为例,尝试运用孟克-奥斯本“融合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本质,促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合,以期达到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整体发展的目的。
期刊
塔河油田针对缝洞型油藏无法开采的“阁楼油”,开展了注氮气替油试验,由于纯注氮气时井口压力较高,对地面注入设备和工艺造成严重负担,为减小井口注入压力,现场逐渐形成了单井氮气-水混注吞吐开采方案,该工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压力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的气水比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地面增压成本,同时有效增加井底流压,并满足油层氮气水混注要求。注入过程中,由于流型判断不准确、空隙率计算偏大等因素,导致在注入
学位
随着各国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天然气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逐步提高,这一现象在推行“以气代煤”能源战略的中国尤为显著,以普光、元坝和安岳(龙王庙组)等为代表的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的规模开发便得益于此。然而,中国海相地层地质构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海相天然气的生产开发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四川地区海相气田的大面积投产,部分早期生产井运行时间已达到5~10年甚至更久,套管在井下长时间的服役
学位
目前,油气开发的深井和超深井越来越多,随着井深的增加,井底温度不断升高,对钻井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井筒高温对钻井过程中钻井液的流变性控制、井筒压力控制、固井质量、井壁稳定性、钢材的热疲劳失效与腐蚀速率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掌握钻井过程中的井筒温度分布规律对于安全快速高效钻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直井和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的井筒温度分布,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总结了钻井和生产过程中计
学位
沪粤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4节“认识动能和势能”中有“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教科书中实验是通过木块被小球推动的距离来间接反映动能的大小,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发现该实验有些不足之处。笔者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优化改进,使得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