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85年发表的小说《使女的故事》因其悬测题材、反乌托邦主题及其所包含的女性主义意识吸引了学界的广泛注意,也使她成为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2001年,由女性译者陈小慰教授翻译的中文版《使女的故事》在中国出版,此后,中国学者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讨论和研究。然而,大部分目光都聚焦在小说内容,其译文至今却少有关注。
本文的主题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从词语表达、人物刻画和与性相关的描写三个方面,对陈译本和源语文本中女性主义色彩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原文中的女性主义色彩在陈译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如通过委婉和夸张等手法淡化了女性主义的词语表达,通过淡化受害者的悲惨命运和施害者的罪恶行径淡化了女性主义的人物刻画,同时女性主义对与性相关的描写也被淡化了。
接着,运用布迪厄社会学中的三个关键概念——场域、资本和习惯——探究了陈译淡化原作女性主义色彩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就翻译场域而言,中国相对保守的文化和社会场域无形中对译者的翻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使译者一改原作的直接和开放,而选择了更委婉的表达方式。其次,就翻译资本而言,受当时阿特伍德在中国知名度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译者翻译时的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均十分有限,这使她在当时的“翻译场域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几乎没有深入挖掘小说的意识形态空间,只能首先满足出版商和读者的要求,注重译作的可读性。再次,就翻译惯习而言,译者一方面十分重视译作的文学性,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受众意识。这种惯习使陈译行文流畅且颇具文采,但同时却忽略了原作女性主义色彩的忠实表达。
总之,陈小慰作为女性译者,通过各种策略有意无意地稀释了原作的女性主义色彩。这种稀释不仅是中西社会文化的差异所致,也与译者的翻译资本和自身的翻译惯习有关。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对这一现象及其内外部原因进行探讨,对于回顾和探索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的主题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从词语表达、人物刻画和与性相关的描写三个方面,对陈译本和源语文本中女性主义色彩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原文中的女性主义色彩在陈译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如通过委婉和夸张等手法淡化了女性主义的词语表达,通过淡化受害者的悲惨命运和施害者的罪恶行径淡化了女性主义的人物刻画,同时女性主义对与性相关的描写也被淡化了。
接着,运用布迪厄社会学中的三个关键概念——场域、资本和习惯——探究了陈译淡化原作女性主义色彩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就翻译场域而言,中国相对保守的文化和社会场域无形中对译者的翻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使译者一改原作的直接和开放,而选择了更委婉的表达方式。其次,就翻译资本而言,受当时阿特伍德在中国知名度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译者翻译时的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均十分有限,这使她在当时的“翻译场域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几乎没有深入挖掘小说的意识形态空间,只能首先满足出版商和读者的要求,注重译作的可读性。再次,就翻译惯习而言,译者一方面十分重视译作的文学性,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受众意识。这种惯习使陈译行文流畅且颇具文采,但同时却忽略了原作女性主义色彩的忠实表达。
总之,陈小慰作为女性译者,通过各种策略有意无意地稀释了原作的女性主义色彩。这种稀释不仅是中西社会文化的差异所致,也与译者的翻译资本和自身的翻译惯习有关。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对这一现象及其内外部原因进行探讨,对于回顾和探索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