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蜂针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尤其在一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目前仍依赖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疾病中有着重要意义。但蜂针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瘙痒这一副作用,给蜂疗的推广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瘙痒与蜂针引起的其他副作用相同,在蜂疗初期较严重,本文就该期的瘙痒进行了探讨,以期掌握瘙痒的规律,减轻瘙痒的程度或有效地止痒,从而提高患者对蜂疗的医从性,推广蜂针疗法的应用。研究中共收集了2007年6月至2008年4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进行蜂针治疗的70例患者,重点观察了瘙痒的发生率、瘙痒程度、瘙痒敏感期时间、瘙痒相关因素、止痒方法等问题,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到如下结论:①蜂针瘙痒普遍存在,发生率为98.57%,且多发生在蜂针当日和第二天,两者总和占92.83%:痒的程度有一个轻-重-轻的连续变化过程,其峰值多为1度和2度痒,即痒或者较痒,两者总和占81.43%。②瘙痒敏感期集中在蜂疗第1~6次,为时约1~4周,而尤以2~4次或2~3周为高峰期。该敏感期后继续蜂针治疗,瘙痒症状轻微而稳定。③将首次蜂针引起瘙痒与蜂螫史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P<0.01,即蜂螫史患者较无蜂螫史患者第一次蜂针后瘙痒率有高度显著差异。④将服药(包括皮质类固醇、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药)与不服药患者的瘙痒等级进行比较,P<0.05,即服药组与不服药组的瘙痒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性。⑤发热患者中,瘙痒程度较未发热时加重者占67.86%,提示发热时多伴有瘙痒的加重。⑥28.57%的患者有止痒需求,本研究所推荐的热水敷法7例中5例基本缓解,祛风油外擦只能减轻瘙痒症状,但两种方法作用时间均较短暂,而2例使用皮炎平软膏外涂的患者取得了基本缓解的效果,但因使用者较少,未能说明皮炎平疗效。本文论点:1、从变应原、瘙痒发作时的特点、脱敏疗法有效这些角度分析,支持蜂针疗法引起的瘙痒等反应为蜂毒过敏反应的观点。蜂毒液是一种含多种蛋白质和其他物质的混合物,蛋白质含量大于70%,为异种蛋白,对人体而言是异种变应原;蜂针反应存在潜伏期,症状有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明显差别,个体间也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小剂量、多次使用的脱敏疗法将发热这一症状的发生率从99%降到40%。2、本文还从蜂针反应为过敏反应的角度解释了皮炎平可能起到较好止痒效果的原因,还从蜂针瘙痒的过敏反应类型的角度,推荐了药物止痒法,如抗组胺药多虑平、抗过敏药氯雷他啶等;物理止瘁疗法经皮电子神经刺激法(如电针法)等;另外还可选用心理疗法、音乐疗法等。各种止痒疗法的实际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