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发酵及甘露醇脱氢酶的克隆表达

来源 :河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a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露醇,学名己六醇,是一种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广泛应用的化工产品。目前国内甘露醇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天然提取法和化学催化法。化学催化法将果糖转化成甘露醇和山梨醇。而甘露醇脱氢酶(mannitol dehydrogenase MDH)将果糖转化为甘露醇没有副产物的生成,故而酶转化法将成为甘露醇生产的主要趋势。 已经报道了多种微生物具有产生甘露醇的能力,包括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其中细菌以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酒球菌属(Oenococcus)为主要产生菌。 本实验以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 CICC6007)为研究菌株,以葡萄糖、果糖为底物发酵产生甘露醇,从布氏乳杆菌中克隆到甘露醇脱氢酶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 主要工作结果如下: (1)改进了甘露醇及甘露醇脱氢酶的检测方法; (2)研究了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维生素对甘露醇转化的影响,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1L):蛋白胨5g、牛肉膏5g、酵母膏5g、柠檬酸二铵2g、NaAc2g、K2HPO42g、葡萄糖50g.果糖100g、MgSO450mg.MnSO450mg、 ZnSO450mg、吐温801mL、复合维生素1ml。 (3)研究了布氏乳杆菌CICC6007的生长规律,确立了主要工艺条件为:厌氧发酵,发酵初始pH6.3,发酵温度35℃,接种龄36h,接种量20%,发酵周期48h。经发酵甘露醇平均产量67.5g/L。 (4)通过PCR从布氏乳杆菌中克隆到甘露醇脱氢酶基因。该基因片段为1002bp,同短乳杆菌的甘露醇脱氢酶基因相似。通过基因序列比对表明该基因与肠膜明串珠菌和短乳杆菌的基因一致性分别为76%和73%。 (5)构建了克隆载体T—mdh和原核表达载体pET—mdh。经1mM IPTG的诱导,表达出了分子量为49KD的融合蛋白,粗酶活性11.6U/L。
其他文献
微粒乳化由于可制备高固含量乳液,减少或避免表面活性剂的不利影响,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以纳米尺寸的锂皂石颗粒为固体微粒稳定剂,以乙胺、正丙胺、正丁胺等小分子胺作为锂皂石颗粒的改性剂,对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工业ASA、高纯度的试剂ASA和部分水解的ASA进行了乳化与施胶研究。发现,未改性的锂皂石颗粒对试剂级ASA具有较好的乳化作用,但并不适合乳化工业ASA和部分水解的ASA。利用小分子胺改性后,锂
将绳牵引并联机构支撑系统引入低速风洞试验,大大改善了传统硬式支撑对空气流场的干扰状况。本文对这种绳牵引并联机构在风洞动态试验要求下的运动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展开
皮肤摩擦时产生的不适度感觉,是衡量皮肤与外界物体摩擦接触状态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不适度感觉是人体的主观感受,但是通过分析摩擦过程中皮肤摩擦特性及生理信号变化,采用回归分析方法,能够实现皮肤摩擦感知的量化研究。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皮肤摩擦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为皮肤接触的劳动、生活用品的舒适性设计及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在UMT-Ⅱ上模拟了残肢皮肤穿戴假肢时皮肤与接受腔接触的摩擦工况,利用NeXus-1
1月28日,交通运输部印发通知,激励引导行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
期刊
益生菌制剂又称微生态调节剂、活菌制剂和生态制品等,是对宿主起有益的、能维持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的活菌制剂。近年来,因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意识到肠道有益菌群对人类健康的重要
玉米秸皮含有37.62%的硝酸乙醇纤维素,重均纤维长度为0.987,它比全玉米秸秆更适合于做造纸原料。同时考虑到目前机械法制浆高能耗、化学制浆引起环境污染的问题。本论文采用新的木质纤维素原料——玉米秸皮作为造纸原料进行生物机械法制浆的研究。通过Bavendamm-PDA平板从济南长清玉米种植地筛选出四株产生变色反应的菌株。从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的五株菌中Phanerochaete
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主要利用酒酒球菌(Oenococcus oeni)启动并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以改善葡萄酒的风味,而这主要得益于酒酒球菌较强的耐胁迫能力。在酒酒球菌适应胁迫环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