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万里寻亲”故事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cbydd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里寻亲”是传统孝故事中很常见的类型,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家庭伦理观念和社会道德意识。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料的整理与分析上,对文学作品中该类型故事的论述则相对分散、片面。笔者以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万里寻亲”故事的书写与表达,希望能使读者对明清寻亲文学的故事流变、叙述模式和思想内涵有更完整、清晰的认识。  绪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参照学界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对“万里寻亲”的内涵进行阐释。第二部分概述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万里寻亲”故事的研究现状:从历史学的角度观照正史、方志中记载的“万里寻亲”孝子传,探讨这种孝行典范在明清时期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的情形;或在分析单部作品时就其中的“万里寻亲”故事略加论述。整体看,缺乏对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万里寻亲”故事的专门与系统的研究。第三部分探讨本文的研究价值。  正文共三章,具体内容为:  第一章主要探讨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万里寻亲”故事的素材来源。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的“万里寻亲”故事基本上都有本事参考,一些是正史、方志中记载的历史事实,一些则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作者对“万里寻亲”故事进行改编时,因创作意图的差异,处理素材的方式也不同,主要有复述、补充、删减、整合四种。  第二章主要论述“万里寻亲”故事的叙述模式。虽然取材于不同的文献资料,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的“万里寻亲”故事却有着比较固定的叙述模式,可概括为:失散——寻找——团圆。从“失散”到“团圆”,完整地再现了出离者、寻访者和苦守者不同的人生境遇。亲子失散是“万里寻亲”故事的开端,其丰富的内涵为情节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情境和复杂的意蕴。寻亲苦旅是故事叙述中最核心的环节,因为它既是考验孝子意志的必经历程,又是实现亲子相逢的希望通道。而“团圆”在这里包含两层意思:若双亲仍存活,则迎归奉养终老;若父母已去世,则负骨还乡安葬,虽不无遗憾,但终可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  第三章主要分析“万里寻亲”故事的思想内涵。一方面,“万里寻亲”故事承载着普通民众对妻贤子孝、家庭团圆、生活安定的美好想象,并通过传统伦理将个人、家庭与社会联系起来,表现出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自觉和对精神苦难的纾解。另一方面,“万里寻亲”故事主要向读者传递了“孝”的积极内涵与作用,但透过某些碎片式的描写,我们又隐约可窥见故事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如忠与孝的龃龉、孝道内部的矛盾,个体对寻亲孝行认可度的差异等。这表明,寻亲孝行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可能产生更复杂的情境。
其他文献
西汉武帝时期,社会思潮发生巨变,阶层流动日趋明显,文士地位得到改善,贼家身份变化显著,汉赋创作呈繁荣之态,大批扛鼎之作相继出现。这一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论其原因,则需从赋家群体
生活故事是一种常见的故事类型,这类故事真实生动、贴近民众的生活,在河南广泛流传,其主人公丰富多彩,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研究这类故事的生活特征,能更进一步的认识民
夏志清、夏济安兄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学者,他们生于乱世,长期分离,靠鱼雁往返传递生活讯息、联络感情,形成了一共663封珍贵信件。兄弟二人利用书信这种可以记录和对
流行语作为反映社会发展的语言表征,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语言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流行语展示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社会心理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是20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坛独具特色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及象征主义等广泛融入其中,寓意丰富,内涵深刻。戈尔
现如今,在科学设计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之下,促进了云计算技术也逐渐的趋于完善、集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网络系统技术的有效扩展,这些主要依靠的就是5G移动通信技术,事物
叙事主义历史哲学将历史书写纳入言说“故事”的行列,它揭示了历史书写的意识建构特征。从这一层审视文学史,文学史书写是一种叙事行为。文学史文本则是史家意识的具体呈现结果
从《宋史·地理志》的记载、新辑《洛中纪异录》佚文对嵩山的描写、书名《洛中纪异》之“洛中”与“嵩阳”的地理关系等方面来考辨秦再思号“嵩阳叟”而非“南阳叟”;另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