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里寻亲”是传统孝故事中很常见的类型,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家庭伦理观念和社会道德意识。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料的整理与分析上,对文学作品中该类型故事的论述则相对分散、片面。笔者以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万里寻亲”故事的书写与表达,希望能使读者对明清寻亲文学的故事流变、叙述模式和思想内涵有更完整、清晰的认识。 绪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参照学界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对“万里寻亲”的内涵进行阐释。第二部分概述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万里寻亲”故事的研究现状:从历史学的角度观照正史、方志中记载的“万里寻亲”孝子传,探讨这种孝行典范在明清时期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的情形;或在分析单部作品时就其中的“万里寻亲”故事略加论述。整体看,缺乏对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万里寻亲”故事的专门与系统的研究。第三部分探讨本文的研究价值。 正文共三章,具体内容为: 第一章主要探讨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万里寻亲”故事的素材来源。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的“万里寻亲”故事基本上都有本事参考,一些是正史、方志中记载的历史事实,一些则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作者对“万里寻亲”故事进行改编时,因创作意图的差异,处理素材的方式也不同,主要有复述、补充、删减、整合四种。 第二章主要论述“万里寻亲”故事的叙述模式。虽然取材于不同的文献资料,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的“万里寻亲”故事却有着比较固定的叙述模式,可概括为:失散——寻找——团圆。从“失散”到“团圆”,完整地再现了出离者、寻访者和苦守者不同的人生境遇。亲子失散是“万里寻亲”故事的开端,其丰富的内涵为情节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情境和复杂的意蕴。寻亲苦旅是故事叙述中最核心的环节,因为它既是考验孝子意志的必经历程,又是实现亲子相逢的希望通道。而“团圆”在这里包含两层意思:若双亲仍存活,则迎归奉养终老;若父母已去世,则负骨还乡安葬,虽不无遗憾,但终可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 第三章主要分析“万里寻亲”故事的思想内涵。一方面,“万里寻亲”故事承载着普通民众对妻贤子孝、家庭团圆、生活安定的美好想象,并通过传统伦理将个人、家庭与社会联系起来,表现出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自觉和对精神苦难的纾解。另一方面,“万里寻亲”故事主要向读者传递了“孝”的积极内涵与作用,但透过某些碎片式的描写,我们又隐约可窥见故事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如忠与孝的龃龉、孝道内部的矛盾,个体对寻亲孝行认可度的差异等。这表明,寻亲孝行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可能产生更复杂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