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盐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286929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化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是以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材料,但由于安全性等问题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在研究和开发的众多新型锂离子二次电池正负极材料中,过渡金属磷酸盐材料由于具有结构稳定、放电比容量高等优点而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工作主要是集中了LiFePO4、LiMnPO4和LiCoPO4各自的优点而合成了核壳结构的三元复合正极材料LiFe1/3Mn1/3Co1/3PO4/C。另外,本文还合成了一种过渡金属磷酸盐负极材料VPO4,并对其进行了改性,制备了VPO4/C复合材料,其电化学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利用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测试手段并结合XRD和SEM等表征方法,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三元过渡金属复合正极材料LiFe1/3Mn1/3Co1/3PO4/C。XRD测试结果显示材料是橄榄石型正交结构的单一纯相,而不是三种单一磷酸盐的简单物理混合。SEM和TEM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颗粒大小约为200 nm,表面存在厚度大约为8 nm的碳壳,形成稳定的核壳结构,颗粒与颗粒之间由碳网连接。充放电曲线中出现三个平台,分别对应三对氧化还原电对Fe3+/Fe2+、/Mn3+/Mn2+和Co3+/Co2+,首次放电容量达150.8 mAh/g,30周后仍能维持在121.2 mAh/g,表现出很好的电化学循环性能。   其次,采用微波法制备了纯相LiFe1/3Mn1/3Co1/3PO4和具有核壳结构的LiFe1/3Mn1/3Co1/3PO4/C复合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比较。XRD谱图可以看出两种材料均是类似LiFePO4的橄榄石型结构。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出,与纯相LiFe1/3Mn1/3Co1/3PO4相比,LiFe1/3Mn1/3Co1/3PO4/C复合材料的颗粒更小且分布更均匀。LiFe1/3Mn1/3Co1/3PO4/C复合材料的充放电容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最后,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磷酸盐负极材料VPO4及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VPO4/C。XRD显示两种材料都是纯相,没有杂相产生。SEM和TEM图可以看出,两种材料都是不规则的颗粒,复合材料表面有一层8 nm厚的碳层。拉曼光谱图也证明复合材料中有碳层的存在。由于SEI膜的形成,首次充放电容量都超过了理论容量。经过30周循环后放电容量仍能维持在343.0和230.1 mAh/g,表现了很好的循环性能。EIS测试表明,复合材料的电荷转移阻抗减小,首次放电性能及充放电循环性能都得到提高。   过渡金属磷酸盐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具有结构稳定、安全性能好等众多优点,因而受到关注。但由于材料本身电子和离子传导率都比较低,因此材料自身的电化学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本论文工作中提出的核壳结构复合材料设计思路,可以有效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其他文献
纳米科技近年来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在计算领域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发展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在量子化学、
学位
快速、廉价、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检测与生命活动相关的小分子与蛋白质,与疾病相关的特征DNA序列以及重金属污染物是现代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DNA
1991年Gratzel研究小组首次利用纳米技术使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为利用太阳能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主要由导电玻璃、多孔纳米TiO2薄膜、染料、对电极和电解质五部分组成。本文主要分两部分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电解质和染料合成作简单综述和研究。一、本文以咪唑类离子液体为研究对象。首先以咪唑和硫酸二甲酯为原料合
【摘要】团扇扇面设计集中承载着团扇审美中的意境和风韵,当代手工艺者对其图案和纹样的探索一直不曾停歇。吴冠中先生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之路,他绘画作品中抽象点、线、面、构成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手法相结合的美学创新,对团扇在扇面图案设计上有着启示性的意义。尝试在团扇扇面设计中融入吴冠中绘画图形元素和美学思想,能够更好地探索传统工艺团扇扇面设计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从而使其保持旺盛生命力。 
构造新的碳碳键一直有机化学研究的重点,而构造芳环更是在合成复杂氨基酸、肽、天然产物及设计大分子中常用的手段。   多取代的苯是非常有用的化合物,而呈C3对称的1,3,5-
学位
吲哚衍生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原料和化工产品。含有吲哚环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已知的天然产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大多数吲哚环类化合物都显
学位
本文以水杨酰肼分别同烟酸、异烟酸和2-吡啶甲酸的酰氯反应合成了三个不对称双酰肼配体L1、L2和L3。用配体L1、L2和L3与d10过渡金属反应,合成了四个不对称双酰肼的过渡金属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