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Spiroindimicins B-D的全合成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li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具有良好抗癌活性的海洋天然产物Spiroindimicins B-D进行全合成研究,共分为两章:第一章:抗癌活性海洋天然产物Spiroindimicins B-D的全合成研究:Spiroindimicins B-D是2012年于深海放线菌中分离得到的双吲哚类生物碱,经波谱分析结合X单晶衍射确定了这类结构独特的化合物——存在一个不常见的[5,6]或[5,5]螺环骨架;生物活性检测发现此类化合物还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基于Spiroindimicins B-D的独特结构及良好的抗癌活性,我们选择此类化合物作为我们合成的目标分子。分离得到Spiroindimicins B-D的张长生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此类化合物的生源合成途径进行了推测,认为Lynamicins A和D是生源合成Spiroindimicins B-D的关键中间体,进一步推测由色氨酸氯代后二聚得到Lynamicins A和D。据此我们依照这条生源合成途径进行仿生合成。首先进行由色氨酸出发经二聚合成Lycogarubin C的模型反应,由此发展了一种由α-氨基酸酯仿生合成吡咯的方法。(?)实现由色氨酸出发经二聚合成Lycogarubin C后,我们尝试以Lycogarubin C或其衍生物为原料的模型反应,期望通过一步转化得到我们想要的螺环骨架化合物,经多次尝试未能成功构筑螺环骨架化合物。经文献调研重新设计了路线,确定了先构建中心螺季碳原子,再合成吡咯的基本思路。经过对以往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氧化重排构建中心季碳的方法,有着非常好的选择性和收率,选择特定的氧化剂还能对中心季碳原子的构型进行控制。(?) 这条路线的关键步骤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用Davis’ oxaziridines先氧化其中一个吲哚环,然后在Sc(OTf)3的作用下转变为B那样的羟吲哚结构;第二个是,在脱去烷基胺上的保护基后,使用我们小组发展的合成吡咯的方法构建出吡咯环。目前我们正在尝试第二个关键步骤。第二章:氧化重排制备Oxindole衍生物及其在全合成中的应用:在这一章里我们对由2,2’相连的双吲哚化合物经其中一个吲哚环,然后在酸性条件下重排形成季碳的方法及其在全合成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此综述总结了由1979年到2015年5月的文献,共参考了14篇文献。
其他文献
肿瘤组织由异质性细胞组成,其中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潜能性。它们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肿瘤形成过程中扮演了
本文以《茶山新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的深刻认识,演唱技巧的熟练运用,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与钢琴伴奏紧密的配合几个方面,结合自身研究生就读期间所学理论知识及演唱实践,对《茶山新歌》演唱风格进行系统性的论述,准确地把握并呈现出《茶山新歌》的演唱风格。本文从研究《茶山新歌》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中了解到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创作歌曲,反映了新中国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及繁荣昌盛的时代风格;在
【背景与目的】嘌呤类药物是一种免疫抑制剂,近十余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炎症性肠病的维持治疗。既往在器官移植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研究中,提示嘌呤类药物的应用会导致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生风险升高。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研究中,2014年有meta分析提示该药物的应用导致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发生风险增加了1.28倍,但近年来又有新的高质量的相关文献出现,并且得到的结论不一致,使该类药物的应用与发生非黑色素瘤皮
目的:我国胃癌占全球年新发病例一半以上,胃印戒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在原发性胃癌中占19%。胃印戒细胞癌因其分化程度低、侵袭力强、恶性程度高和易腹腔转移,故预后
背景:2015年《CA:临床医师癌症杂志》公布的全球癌症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在全球最主要的致死癌症中,肝癌在男性中居第二位,女性中居第六位。而中国肝癌的发病人数占全球肝癌
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是细菌间利用信号分子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水产品腐败主要由微生物活动引起,N-乙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ated Homoserine Lactones,AHLs)
工作目的:术后复发一直是导致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治疗失败和肿瘤相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复发时间的不同,肝细胞性肝癌术后复发可以分为早期复
喜树碱是从我国特有树种喜树中提取得到的单萜吲哚类生物碱,由于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受到广泛重视。10-羟基喜树碱是喜树碱的天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优于喜树碱,是我国临床应
荧光探针对于活细胞中蛋白质、生物分子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无创成像来说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研究工具。由于许多目标分子通常浓度较低(微量级),所以荧光探针的灵敏性至关重要
自前苏联科学家Reuss在1809年通过实验第一次发现土中的电渗现象,到1939年由Casagrande将电渗技术用到软土地基的处理中后,各国学者对电渗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软土地基的快速高效排水和深土层排水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难题,电渗法因而再次受到关注。目前,如何利用电渗法快速高效排出软土地基中水是研究电渗解决软土地基排水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