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最终体现为演出的艺术,演出的核心是演员的表演,所以,对戏剧史的研究,绝对不可以忽略表演史。鉴于目前中国话剧表演史研究的匮乏局面,本文尝试对中国现代话剧表演的历史演变,作初步梳理与概括。对于已经形成了高度程式化体系的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来说,话剧是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话剧在中国产生的背景是晚清中国改革现实的社会要求和西方文化的启发与刺激。从戏剧艺术本体发展的角度看,是中国戏剧文化在新的价值观念引导下在内容与形式上发生变化的结果,也就是中国戏剧开始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所以,对现代性的追求或者说现代化,是中国话剧表演艺术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努力探索能够表现中国现代生活和满足现代中国人戏剧审美需求的话剧表演方式,便成为中国现代话剧表演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线索。这是本论文着力梳理与概括的第一方面内容。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从异域引进的新形式,中国话剧又一使命便是民族化。首先,话剧应该成为表现中国大众现实人生,亦即民族现实生活的新鲜艺术形式。只有植根在中国民族生活的深厚的土壤中,才能真实把握和如实传达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话剧表演也只有在深入体验民族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真实深刻地表现人物精神生活的的具有民族特征的情感行为方式、语言动作方法等,从而塑造出具有民族特征和风格的人物形象。其次,话剧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创造,还必须适应民族美学特别是传统戏剧审美心理的基本要求,才能赢得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中国话剧表演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到,对于适合中国现实要求和中国老百姓审美需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民族风格的探索,是中国现代话剧表演艺术发展中的另一条重要线索,也是本论文着力梳理与概括的另一方面内容。在中国现代话剧表演艺术发展道路上,借鉴和学习西方的演剧方法与话剧民族艺术品格的生长和成熟之间,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因为表现现代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适应现代的、民族的审美需求的需要,在以写实逼真为特征的话剧表演风格与以写意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民族传统戏剧表演之间,就一直处于一种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