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自尊作为影响群际关系的个体差异变量得到欧美心理学的重视,源自英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理论的发展。集体自尊概念的提出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空间和灵感,一度成为国外研究群际关系的热点。随着世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全球化对青少年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影响开始得到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视。民族自尊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集体自尊在民族情境下的表现,国内对民族自尊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研究旨在探索青少年民族自尊的心理结构及其发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整个研究按照“先探索再验证”的思路进行。研究在文献综述、网络搜索和访谈的基础上,经过两次预测的因素分析最终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 以民族自尊量表和个人自尊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武汉地区8所学校的初二、高二和大二的青少年学生共1021人进行了调查。对最后得到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后确定了民族自尊的四个维度。本研究得到的重要结论有: (1) 民族自尊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结构。民族自尊量表有20个项目,包括四个维度:自我评价一情感、公共评价一情感、共同命运感和民族身份重要性。四个维度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民族自尊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 (2) 总体而言,初二、高二和大二的学生有积极正向的民族自尊。民族自尊四个维度得分的高低排序依次为:自我评价一情感、共同命运感、民族身份重要性和公共评价一情感。 (3) 民族自尊整体上具有年级发展趋势。初二学生的民族自尊得分最高,高二学生的民族自尊得分最低,大二学生的民族自尊又有所回升。民族自尊四个维度的发展特点是:初二学生在自我评价一情感、公共评价一情感维度和身份重要性三个维度的得分都是最高的,高二学生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最低,即呈Ⅴ型发展。在共同命运感上,初二学生的得分最低,其次是高二学生,大二学生得分最高,即呈现出直线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