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云南省的主要森林植被之一,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人为的长期“拔大毛”式采伐,造成林分遗传品质下降、后代个体分化强烈,加之实生苗存在“蹲苗”现象和严重病害(尤其猝倒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松的良种化进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人们在有性改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选择优良种源、改建母树林和营建种子园,使子代林的生长性状和形质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并为云南松的无性改良提供了丰富的遗传材料。但云南松同其它针叶树一样,种子园存在建园时间长、见效慢、结实量不稳定等问题。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实施早期选择对于缩短育种周期、提高单位时间的遗传增益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具有一定有效可行性。其中,确定早期选择年限是提高选择可靠性的关键问题,实施苗期选择是缩短育种周期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解析木为材料,通过树高早-晚龄生长相关分析,探讨不同轮伐年龄的早期选择效率,确定了云南松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限和最佳年限;以云南松54个家系1年生苗和混合家系1~3年生苗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探讨了家系之间以及家系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规律,提出云南松苗期选择的适宜标准;采用生长性状单一指标以及生长性状和抗病能力指标进行优良家系和优良个体苗期选择,为良种采穗圃的营建提供了原始材料。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云南松树高年-年生长相关程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相关,随年龄的增加相关性逐步趋于稳定。1~7龄与其它年龄的树高生长年-年相关性表现为显著、极显著或不显著三种类型;8~11龄与其它年龄树高生长年-年相关性则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两种类型;12龄后的树高年-年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由此说明,云南松早期选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不同轮伐年龄的选择效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同一轮伐年龄随年龄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且不同轮伐年龄的早期选择效率(E)均大于1,说明云南松早期选择效果优于成龄选择,并进一步说明了早期选择的有效性。(3)以早期选择效率最高的年龄作为早期选择的最佳年限、以早期选择效率大于最大选择效率95%的年限作为适宜选择年龄,则:云南松在轮伐年龄小于20龄时,早期选择的最佳年限为2年,适宜选择年限为2~4年;当轮伐年龄大于20龄时,早期选择的最佳年限为3年,适宜选择年限为2~5年。(4)不同家系间的苗高、地径生长量以及抗病能力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同一家系内的不同个体间的苗高、地径生长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性状遗传差异是由亲本的遗传基础所致,这是云南松苗期选择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还显示,苗高生长量差异均较地径生长量差异大,且苗高和地径生长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587, P<0.01),说明云南松早期选择应以苗高生长量为主、地径生长量以及抗病能力为辅。(5)通过单一指标选择,共选出苗高生长较好的优良家系21个、地径生长较好的优良家系19个、抗病能力较强的优良家系22个;通过苗高、地径及抗病性综合选择,10号、11号、13号、18号、19号、20号、21号、24号、25号、28号、31号、32号、35号、36号、44号、45号、47号、48号、49号、51号、52号家系入选优良家系,入选率38.9%。(6)云南松超级苗选择以入选优良家系为基础,以生长快、干形通直、顶端优势明显为目标,以平均高加上1倍的标准差为标准,共选出超级苗226株,入选率为16.2%。为提高超级苗选择的可靠性,在混合家系1、2、3年生苗中共选出超级苗3520株,选择效果以2年生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