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恋人、配偶或性伴侣叫做蜜糖、甜心等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异性(包括他们/她们身体的局部或者全部,特别是性器官)被比喻为食物。这类隐喻往往或多或少隐含着性暗示或和性有关联。本文把这种特殊的隐喻称作性暗示食物隐喻(此后缩写为SSFM)。尽管性暗示食物隐喻在日常语言中广泛使用,并几乎涵盖了文学作品的各种表现形式,但长久以来并未引起语言学家们的足够关注。一些学者如福来科纳(1975)、莱考夫(1987)、康尼汉(1999)等曾在各自的研究著作中对其有所涉及,但是他们的分析研究或太过笼统或太过含糊,因而无法对该语言现象做出全面而且令人满意的解析。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做一些探讨,旨在找出它的生成机制。我们的研究是以内省法为主要手段的定性研究。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引论。首先在第一小节对研究背景进行了简介,然后依次对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语料搜集进行了概述。该章最后一小节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结构。第二章主要从心理学、社会文化和认知方面回顾了过去关于性暗示食物隐喻的研究,并指出了这些研究中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第三章介绍了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完形理论中的相邻律和相似律及莱考夫和约翰逊的体验主义理论构成的理论框架,以便对该语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在第四章中我们首先对性暗示食物隐喻进行了工作定义,并分别以目的域的特征和源域的特征为分类依据,在随后两节里对性暗示食物隐喻进行了不同分类。数据显示该类隐喻中存在着性别倾向和食物倾向——在多数性暗示食物隐喻中,女性(包括她们身体的局部或者全部,特别是性器官)往往作为目的域(性别倾向)而甜食往往作为源域(食物倾向)。在第五章我们探究了性暗示食物隐喻的生成机制。作者提出SEX IS FOOD(性是食物)是性暗示食物隐喻的根隐喻。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食物和性同为人类需求层次中最低层次——生理需求之中的两个,所以按照完形理论的相邻律和相似律原则,它们之间“距离很近”,即它们“相邻”,在我们的认知中往往认为二者有关联;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食物需求和性需求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相比属低层次需求,并有许多相似特性,在我们的认知中因此往往被视为同一事物。本章最后一小节应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体验主义从认知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性暗示食物隐喻如何实现的问题,提出该类隐喻通过人们对食物和性的涉身体验得到了实现。第六章主要是关于性暗示食物隐喻中出现的性别倾向和食物倾向。我们以该隐喻的生成机制为基础,就这两种倾向的产生动因分别进行了探究。人们对于两性差异和性别不平等的涉身体验是该类隐喻中性别倾向产生的动因。而该类隐喻中的食物倾向则源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祖先通过涉身体验形成了对于甜味的偏好和倾向,并且这种偏好和倾向逐渐向下传递最后固化在我们的基因之中。食物和性不仅是两种人类生理需求,而且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两种感官愉悦。特别是甜食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感官愉悦。因此我们往往在认知中把甜食和异性(包括他们/她们身体的局部或者全部,特别是性器官)视为同一事物。论文的最后一章是结语部分,我们罗列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期望能籍此带动更多的对性暗示食物隐喻问题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