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NLPHL和LRCHL是两种不同的临床病理实体,二者均来自于Rye分类中的淋巴细胞为主型,形态学上相似,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二者具有不同的免疫表型和临床特点。关于二者的鉴别诊断,目前已有报道B细胞转录因子BSAP,BOB.1和Oct-2的表达有一定帮助。关于NLPHL各结节内肿瘤细胞是否来自同一克隆的B细胞则有着不同的意见。本研究对我院诊断的28例NLPHL和25例LRCHL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在两者之间进行比较,以探讨其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免疫表型、与EB病毒的关系等资料,以寻找对两者鉴别诊断有用的标记。并对NLPHL不同结节中肿瘤细胞的克隆性进行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本课题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1996年2月~2007年2月共11年间存档资料28例NLPHL和25例LRCHL。对有蜡块资料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EBER1/2原位杂交。免疫组化选用的标记有LCA、CD20、CD30、CD15、CD57、CD79α、EMA、BSAP、BOB.1、Oct-2、CD3ε、CD45RO、CD10和bcl-6。并对其中一例NLPHL应用显微切割和PCR技术检测两个不同结节内肿瘤细胞的IgH基因重排并测序,以探求其是否来自同一B细胞克隆。[结果] (1)病理表现:28例NLPHL中,23例(82.1%)呈单纯的结节性生长模式,5例(17.9%)呈结节性+弥漫性生长模式。1例(3.6%)可见到残存生发中心。1例(3.6%)可观察到PTGC改变。未观察到合并DLBCL或随后发生DLBCL的病例。所有NLPHL病例均可观察到L&H细胞。25例LRCHL中,15例(60.0%)呈单纯的弥漫性生长模式,6例(24.0%)呈弥漫性+结节性生长模式,4例(16.0%)呈单纯的结节性生长模式。9例(36.0%)可见到残存生发中心。所有LRCHL病例中均可观察到H/R-S细胞。(2)免疫表型、EB病毒检测:NLPHL中L&H细胞的阳性反应如下:LCA 18/18(100%),CD20 24/25(96.0%),CD30 4/24(16.7%),CD15 0/24(0%),CD79α18/21(85.7%),EMA 10/21(47.6%),bcl-6 9/19(47.4%)。进行B细胞转录因子BSAP、BOB.1和Oct-2染色的病例的L&H细胞均为阳性(21/21,100%),CD57~+的花环见于10/21(47.6%)。EBER~+的L&H细胞见于1/21(4.8%)。LRCHL中H/R-S细胞的阳性反应如下:LCA 0/14(0%),CD20 6/17(35.3%),CD30 18/18(100%),CD15 10/18(55.6%),CD79α3/15(20.0%),EMA 0/15(0%),bcl-6 0/14(0%)。BSAP、BOB.1和Oct-2在H/R-S细胞中的阳性反应分别见于13/14(92.90)、2/14(14.3%)和12/14(85.7%)。EBER在H/R-S细胞中的阳性反应见于11/14(78.6%)。肿瘤细胞周围没有CD57~+的花环。(3)临床特点:NLPHL占同期诊断的所有HL的3.5%(28/798),LRCHL占3.1%(25/798)。NLPHL组中位年龄37岁,LRCHL组中位年龄33岁。男女比前者2.5:1,后者4:1。两组发病部位均以颈部淋巴结为主(75.0%v.s.84.0%)。20例NLPHL中16例(80.0%)为Ann ArborⅠ~Ⅱ期。而14例LRCHL中10例(71.4%)为Ann ArborⅠ~Ⅱ期。NLPHL组五年生存率高于LRCHL组(81.4%v.s.5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克隆性:使用激光显微切割和PCR技术,在1例NLPHL的两个不同结节中L&H细胞均检测出80bp~100bp大小的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提示存在B细胞的克隆性增生,但测序结果表明两者具有不同的基因序列。[结论] (1)相比LRCHL,NLPHL中结节性生长方式更为常见。(2)NLPHL中L&H细胞多呈LCA+,CD20+,CD30-,CD15-,CD79α+,EMA+,BOB.1+,bcl-6+,EBER-,而LRCHL中H/R-S细胞多呈LCA-,CD20-/+,CD30+,CD15+,CD79α-/+,EMA-,BOB.1-,bcl-6-,EBER+。CD57阳性的花环见于NLPHL,而在LRCHL中不出现。Oct-2对于NLPHL和LRCHL的鉴别诊断没有意义。(3)在1例NLPHL病例的不同结节中的L&H细胞存在IgH基因克隆性重排,但具有不同的序列,提示其可能来自不同的B细胞克隆,但由于例数较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