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地震勘探的缺陷之一在于地震信息量严重不足。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地球内部介质的属性,这自然要求更好的利用所接收的信息,不仅需要利用P波信息,还需要利用SV、SH波及其相关转换波的信息。转换波技术正是基于常规P波勘探无法相比拟的优点而成为当前地震勘探中的一门新技术。而静校正在转换波勘探中是处理的难点和重点。对于转换波静校正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提高转换波勘探的效果,因此解决好此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P-SV转换波的静校正量显然是由震源点的P波静校正量和接收点S波的静校正量组成,对于前者,与常规的P波静校正问题相同。而对于S波,由于不受孔隙流体影响,它的近地表层往往延伸到潜水面以下,并且受地形起伏、厚度、尤其是低速带、裂缝的影响变化剧烈。由于近地表横波速度低、变化大,所以近地表横波速度变化对反射横波传播的影响要比近地表纵波速度变化对反射纵波传播的影响大,S波静校正量通常大于相同位置P波静校正量的2~10倍,这与浅层的Vp/Vs比值变化有关。由于这些异常大的速度比,S波静校正量难以可靠地估计。因此,常规的纵波静校正方法难以适用于P-SV波静校正。为此很多学者专家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办法,但是由于转换波静校正问题的复杂性,该问题至今仍尚未圆满解决。本文利用了在转换波CRP叠加剖面上追踪拾取同相轴,然后结合纵波对应层位的地下构造求取P-SV转换波接收点的静校正量。在文中首先介绍了转换波静校正的一些基本概念并对现有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做了简略介绍。之后借鉴Cary提出的共检波点叠加道集相关方法原理,在P-SV转换波的CRP叠加剖面上追踪拾取同相轴得到总的接收点静校正量,当地层构造横向有较大变化时,利用纵波处理结果对得到静校正量进行构造改正。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试验,表明本文的方法较好的解决了转换波接收点短波长的静校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