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GF基因干扰对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调控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awa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后发障是现代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后发障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上皮间质转分化是后发障发生过程中主的要病理改变,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作为间质转分化最有力的诱导因子,在后发障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阻断TGF—β诱导的间质转分化的生物学过程为后发障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一种在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间质细胞生长因子,近年来CTGF在TGF—β诱导的一系列生物学过程,特别是间质转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本课题旨在总结以往研究TGF—β与后发障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siRNA干扰这一高效、特异的基因沉默手段抑制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CTGF的表达,观察基因干扰对TGF—β2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分化的影响,分析TGF—β2和CTGF在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进一步明确后发障的发病机制,为基因治疗后发障提供靶标。 研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HLEB-3,用不同浓度的TGF—β2处理细胞,应用免疫印迹法及RT—PCR观察细胞CTGF表达及间质转分化相关蛋白connexin43、a—SMA表达的影响。建立后发障离体研究模型,采用脂质体介导的siRNA干扰技术转染HLEB-3细胞,特异性沉默CTGF的表达。应用免疫印迹、免疫荧光等方法观察CTGF基因干扰对TGF—β2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及粘附功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TGF—β2能够诱导体外培养人品状体上皮细胞表达CTGF蛋白,CTGF在晶状体上皮细胞内的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浆。外源性TGF—β2及CTGF均能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间质转分化。siRNA干扰能够成功的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抑制TGF—β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CTGF的表达,并且能够抑制TGF—β2诱导的人晶状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和粘附作用及相关蛋白的表达。 研究结论:CTGF作为TGF—β2的下游分子,在TGF—β2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间质转分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基因干扰CTGF的表达能够抑制TGF—β2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为后发障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不同能量参数的半导体激光器对兔眼进行不同方式的照射,观察此650nm的半导体激光对眼部各组织是否会造成病理损伤,以及对房水中TGF-β2表达的影响,为将650nm半导体激光器在临床上推广到近视治疗而进行早期的动物实验研究。方法:27只大白兔随机分组,取3只为正常对照组A,2mW、5mW、10mW、15mW分别为处理组B、C、D、E组,眶周照射为G组,经瞳孔直接照射为H组。眶周照射选取与人
目的:探讨尿白三烯E4(leukotriene E4,LTE4)检测在评价儿童哮喘转归中的作用及哮喘儿童的尿LTE4与气道阻力Rint值、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count,EC)的关系。方法:选取35例1~5岁未服用过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的急性发作期轻中度的哮喘患儿,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尿LTE4水平、测定Rint及外周血EC;之后继续使用孟鲁司特进行治疗,并
研究背景: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是一种低剂量率、持续性电离辐射的治疗方法。随着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的出现以及B超、CT等影像定位技术的发展,使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逐渐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技术现主要应用于前列腺癌、肺癌、食管癌、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尤其在治疗前列腺癌方面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尝试使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肝脏肿瘤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亦名老年性痴呆(seniledementia),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区域出现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血管壁淀粉样变并伴随神经元丧失,而Aβ是AD脑内异常释放与沉积的蛋白质性物质,在神经元的凋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活动过盛可能是AD渐进性神经退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骨髓基质细胞
目的:观察KATP通道开放剂对缺血缺氧PC12细胞凋亡影响,并进一步探讨KATP通道开放剂对抗缺血缺氧后PC12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明确KATP通道开放剂是通过PI3K/Akt/Bcl—2信号转导通路来抑制凋亡,为KATP通道开放剂能尽早应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传代后3d的PC12细胞,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缺血对照组)、C组(吡那地尔处理组)、D组(吡那地尔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手术期间应用氟比洛芬酯及对前列腺素E2(PGE2)的测定,比较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临床镇痛效果,为氟比洛芬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资料和方法一、实验对象选择ASAⅡ级的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40例(男15例女25例)。二、实验分组及用药麻醉均采用气管内全麻,按照选择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即超前镇痛组(A组)和正常镇痛组(B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后5min
目的:腹膜透析(PD)是一种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腹膜炎是既往最常见的导致腹膜损伤的原因,随着技术进步,日趋减少,而伴随腹透时间的延长,腹膜纤维化导致的腹膜失超滤进而退出腹透的情况愈见增多。因此如何阻断和减缓腹膜纤维化的进程,成为研究热点。腹膜纤维化的主要机制是由于腹膜长期暴露于非生理性的腹透液中,导致腹膜间皮细胞的脱落、细胞外基质积聚,最终形成腹膜纤维化、超滤功能丧失。晚期糖基化终末
学位
目的: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组织学变化,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和增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和中心环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调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核心物质。Smads蛋白是TGF-β信号转导过程中最重要的胞内效应因子,它能将TGF-β信号由胞膜转入核内。Smad3过度表达及Smad7被抑制是肝组织纤维化的主要原因。IFN-α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至于IFN-α对TGF-β/
学位
目的: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与Kappa分析评价FEV1/FEV6能否替代FEV1/FVC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其相应的诊断截点。方法:来自辽宁地区的940名受试者,年龄在18岁以上,可完成合格的肺功能测试过程,并且呼气时间至少是6秒。数据处理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与Kappa分析,计算FEV1/FEV6与FEV1/FVC的相关性及诊断截点。结果:研究得出FEV1/FEV6的曲线下
目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指采用各种器械经导管使确诊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有效治疗方法。PCI术后的临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和再次血管重建。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