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var. pingyiensis)的杂交后代生殖特性研究和花期子房抑制性消减文库构建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zsjhm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平邑甜茶与扎矮山定子杂交后代中6个皱叶矮生型株系(8#、10#、14#、15#、28#、42#)为试材,以两个亲本为对照,观察了各类试材的开花坐果习性,对其无融合生殖能力进行了比较;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石蜡切片技术对其胚胎发育过程及发育特性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各类试材的生殖方式和生殖特性;为了确定平邑甜茶杂交后代的倍性特征和核型特点,采用压片和流式细胞仪观测的方法对平邑甜茶与扎矮山定子杂交后代中的4个皱叶矮生型株系(10#、14#、15#、28#),一个光叶型株系,及两组4株平邑甜茶双胚苗进行了染色体倍性鉴定和核型分析,探讨了试材间可能的进化趋势和亲缘关系;以胚胎学观察为基础,确定了平邑甜茶无融合生殖发生的时期,构建了平邑甜茶花期子房的消减cDNA文库,并对通过差异筛选消减文库所获得的差异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和同源性分析。本研究为今后克隆平邑甜茶无融合生殖相关基因以及果树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为丰富苹果属无融合生殖资源并揭示平邑甜茶无融合生殖性状的遗传机理提供了胚胎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皱叶矮生型株系均表现为无花粉;坐果率及单果结籽数都低于母本平邑甜茶,但株间变化较大;平均单果重为:扎矮山定子<皱叶矮生型株系<平邑甜茶;对皱叶矮生型株系进行切柱头处理后,它们的结果率均明显下降,采果率均小于20%,远远低于母本平邑甜茶的84.1%;单果种子数低于自然授粉的单果种子数,说明皱叶矮生型株系虽然具有一定的无融合生殖能力,但程度很低。2.各皱叶矮生型株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大体相同,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并由功能性大孢子形成的有性胚囊表现出良好的发育趋势;在开花当天至花后2d,为八核胚囊形成期,各株系的胚囊中均出现了精核或花粉内容物,观察到了部分株系的受精卵;在花后10d左右原胚形成;另外,在胚囊发育的特定时期,胚囊内细胞核的分布方式各株系间略有差异,在部分株系中观察到了少数多胚囊现象。综合而言,皱叶矮生型株系的胚胎发育特征是以有性生殖为主的生殖方式,与亲本扎矮山定子的胚胎发育特征较为一致;与亲本平邑甜茶不同,未出现平邑甜茶胚胎发育中复杂的现象并表现出较弱的无融合生殖能力。3.经鉴定平邑甜茶双胚苗2组(8-1、8-2;12-1、12-2)均为三倍体;平邑甜茶与扎矮山定子杂交后代中4个皱叶矮生型株系(10#、14#、15#、28#)均为四倍体;光叶型株系的染色体为非整倍体,2n=43。各类试材染色体的共同核型特点是:染色体为小型,染色体长度比(最长/最短)变动在2的上下,差异不大;核型组成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组成,而各类核型均表现在此基础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本研究中各试材涉及1A,2A,1B和2B四类核型。4.以平邑甜茶开花当天(tester)和开花前1d(driver)的子房为材料,采用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了平邑甜茶花期子房消减cDNA文库。通过对文库构建中关键环节,包括总RNA及起始mRNA质量、接头连接效率、差减效率等方面的控制,使构建的文库质量较好,经过蓝白斑筛选后,共挑取白色克隆768个,利用PCR法检测片段插入载体的情况,可以观察到插入片段大小分布在250~1200 bp范围内,结果符合建库要求,为高效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奠定了基础。5.通过斑点杂交差异筛选消减cDNA文库获得304个阳性克隆,304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后共获得114个有效表达序列标签(EST)。通过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功能注释和分类后获得85条已知功能序列,其余的29个唯一序列与其它物种同源性较低,可能代表新基因或者变异度较高的cDNA非编码区序列。这85条已知基因的ESTs的生物学功能涉及基础代谢、蛋白代谢、金属转运、膜蛋白、胁迫应答、转录因子等,这说明平邑甜茶在这一时期的ESTs所代表的基因参与到了植物细胞生命活动的许多方面。6.对EST序列分析表明所构建的消减文库中的确包含一些与植物无融合生殖相关的一些cDNA克隆。发现泛素(Contig13)、半胱氨酸蛋白酶(B20)、衰老相关基因(A21)等涉及到与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相关的基因。进一步证实了在平邑甜茶开花前后1d发生了有性胚囊败育,而无性胚囊开始发育这一重要现象,验证了平邑甜茶兼性无融合生殖的特点。在平邑甜茶开花前1d的子房中发现的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B26)、S-腺苷甲硫氨酸甲基转移酶(B70)、丙二烯氧化合酶(B38)、乙烯受体(B96)、细胞色素P450酶(B58)、甲硫氨酸合酶(B77)等相似基因片段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有关,将会参与乙烯、多胺、茉莉酸、赤霉素等的代谢途径,与植物的成熟和衰老具有密切的关系。说明平邑甜茶的无性胚囊的发育和有性胚囊的败育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是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
其他文献
葡萄白腐病是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然而,目前关于葡萄白腐病抗性的研究十分有限。葡萄育种中,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对杂交后代的表现型进行筛选,从而找到即抗病品质又好的葡萄品种,不过这一过程不仅漫长,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葡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葡萄高品质抗病育种,不仅可以缩短葡萄抗病育种的年限,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定向育种
薄皮甜瓜(Cucumis melo var.makuwa Makino)是重要的水果型蔬菜,在我国和东亚国家广泛种植。其根系较浅,叶片大而薄,对水分需求量大,灌水不足或灌溉不及时常使甜瓜产量和品质下降。白粉病是甜瓜生产上经常发生的病害之一,由于白粉病发生而造成农药大量使用,污染了环境,降低了产品的安全性。因此,提高薄皮甜瓜的抗旱和抗白粉病能力对于甜瓜产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光信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
"互联网+"模式的盛行,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也为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机会。中小企业的活力逐步得到释放,其在增加财政、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自身局限等原因,融资难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约束。如何利用"互联网+融资"发挥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特长优势,弥补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短板,缓解融资难,已是中国中小企业正在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由李辉等编著、中国经
期刊
衰老是生物程序性死亡的重要过程,既受自身遗传的调控,也受环境的影响。植物器官衰老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而且影响植物产量和产品品质,因此,研究植物器官衰老及其调控机制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然而,植物器官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理代谢过程,而这些复杂的生理代谢过程又受众多基因的调控,其中PP2C家族成员被认为是决定动植物细胞衰老的重要调控因子,但PP2C家族庞大,其成员在不同植物中的功能表现不尽相同。因此,为弄
十字花科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侵染引起的一种具有极强侵染性的世界性土传病害,严重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的生产。根肿菌侵染后寄生于植株的根部,从寄主植株中获取营养物质,以供其自身的生长繁殖。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病原菌从寄主植物中获取糖源的同时,会伴随着植物体内特定的糖转运蛋白SWEETs(全称: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s)基因的差异表达。因
针对现有的水稻种绳直播机存在的种绳易断裂、开沟深度不均匀、覆土厚度均匀性差等问题,在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基础上,结合我国、特别是辽宁地区水稻种植实际情况,对种绳播种系统中的开沟、放绳和覆土等关键环节进行了仿真分析、试验研究以及动态响应特性分析等,优化了种绳播种系统,研制了一种小型水稻种绳直播机,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研究了皱纹纸和聚乳酸无纺布两种包容材料的抗拉、穿透特性,得到了捻绳参数对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而中国的番茄产量约占全球番茄产量的25%。然而,番茄是一种喜温性蔬菜,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333°C,在我国北方无加温系统的日光温室内,冬季及早春的低温逆境严重降低了番茄的产量与质量。如何提高番茄的低温抗性,已成为冬春季节设施番茄栽培的主要问题。低温逆境不仅危害植物的生长发育,长期低温或极端低温甚至导致植物死亡。棉子糖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传统。声乐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注重中小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音乐鉴赏和在舞台上通过自身理解对音乐表达的能力。声乐也是在音乐教育中最直接的一种教学方式,对推动音乐教育事业有力的教育方式之一。
黄瓜(Cucumis sativus)是我国北方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严重受到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影响。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黄瓜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ranslationally controlled tumor protein,TCTP)在黄瓜响应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侵染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TCTP是一种普遍存在且高度保守的多功能蛋白。目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音乐教育当中融入茶文化的应用与创新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也为高校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奠定了良好基础。但高校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将茶文化应用到音乐教育当中,还存在教师教学素养有待提高、教师过度依赖教学素材、教学氛围不够活跃等问题。本文通过教育改革背景下,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