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余管理问题是实证会计领域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如何量化、度量盈余管理程度,继而产生了众多的模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模型都是将应计利润分离成操纵性应计利润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两部分,并且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确定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大小,以此来代表盈余管理,这类模型统称为操纵性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是目前实证会计界普遍认同的度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方法。然而在广泛使用的同时,这类方法也饱受争议:批判者认为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在设定上存在着问题,此外,操纵性应计利润分离法本身也无法全面客观地计量盈余管理,具有很大局限性。尽管如此,很少有人关注在众多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到底能多大程度上反映盈余管理现象,众多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分离模型中到底哪一个能最好地反映盈余管理的程度,哪一个模型最符合中国目前的企业情况。本文运用1999—2012年A股市场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司年报数据,通过计算机模拟检验和真实数据检验的方法,研究操纵性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对于盈余管理的检验能力。本文选取了目前为止运用较多、较有代表性的八个操纵性应计利润分离模型进行比较,它们分别是:Jones模型、修正Jones模型、扩展的Jones模型(陆建桥模型)、业绩控制模型I(a)(业绩匹配Jones模型,收益当期)、业绩控制模型I(b)(业绩匹配Jones模型,收益前期)、业绩控制模型II(a)(业绩匹配修正Jones模型,收益当期)、业绩控制模型II(b)(业绩匹配修正Jones模型,收益前期)、D-D模型(现金流量Jones模型)。笔者运用分行业、分年度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不同模型下的操纵性应计利润(DA)。本文通过对各变量和残差的描述性统计,运用R语言编程、计算机模拟,检验八个模型犯第一类和第二类错误的频率,以及证监部门的真实违规数据,检验了各种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对于盈余管理程度的度量情况。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模型二(修正Jones模型)犯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的可能性均比较小,对于真实违规数据的检验也较优,是比较好的盈余管理检测模型。模型八(D-D模型)虽然在犯第二类错误的检验和真实违规数据检验中有很好的表现,但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较大,易夸大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模型一(Jones模型)在犯第一类错误的检验中表现较好,但在犯第二类错误的检验和真实违规数据的检验中表现一般。模型三(扩展的Jones模型)、模型六(业绩控制模型II(a)(收益匹配修正Jones模型,收益当期))、模型七(业绩控制模型II(b)(收益匹配修正Jones模型,收益前期))的表现相对比较一般在上述检验中的表现均不太突出。模型四(业绩控制模型I(a)(收益匹配Jones模型,收益当期))、模型五(业绩控制模型I(b)(收益匹配Jones模型,收益前期))在上述检验中均表现比较差,不宜作为盈余管理的度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