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星轮系作为AT(Automatic Transmission)变速器动力传递的核心部件,在传动效率、传动比范围以及承载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国内对于MT变速器齿轮修形的研究已经较为全面,但在AT行星轮系多啮合副齿轮修形研究上尚不够深入。本文建立了AT变速器动力学模型以及壳体、行星架以及齿圈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AT行星轮系接触斑点实验与壳体模态实验,并分析了多啮合副齿面啮合特性的影响规律,确定了修形因子的灵敏度范围,结合正交实验法提出了一种多啮合副齿轮修形方法,并研究了行星轮系齿轮修形因子对AT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从理论上阐述了行星轮系齿轮齿廓与齿向修形因子的原理与方法,并介绍了含销轴浮动、结构柔性以及齿轮制造误差的鼓形量、螺旋角偏斜量的计算公式,介绍了齿顶齿根修形的最大修形量、修形曲线以及修形长度的理论方法。建立了AT变速器壳体、行星架以及齿圈有限元模型,对行星架、齿圈以及壳体进行了动态特性分析,并通过壳体模态实验验证了壳体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建立了行星轮系动力学模型以及AT变速器动力学模型,并基于行星轮系动力学模型,初步分析了行星轮系齿面啮合错位以及接触斑点,并通过接触斑点实验验证了AT行星轮系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基于AT变速器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行星架、齿圈以及壳体柔性变形对行星齿轮传递误差、啮合错位量等啮合特性参数的影响。分析了销轴浮动误差对行星齿轮传递误差、均载系数等啮合特性参数的影响,并研究了销轴倾斜误差与修形因子之间的影响规律。最后分析了齿轮制造误差对行星齿轮强度的影响规律,同时研究了行星齿轮制造精度与修形因子之间的影响规律。以齿面法向载荷和接触应力为目标,分别确定了各啮合副的齿向、齿廓修形因子的灵敏度范围。以齿轮传递误差和接触疲劳强度系数为优化目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关键修形因子以及多啮合副齿轮修形方案。基于AT变速器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修形因子对AT变速器齿轮传递误差、强度以及系统传动效率、壳体振动加速度与噪声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正交实验法确定出的最佳修形方案,明显优化了AT变速器系统性能,为后续AT系统优化提供了可行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