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招标制度20世纪初传入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建设领域,先后经历了探索试点、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3个阶段。最低评标价法的推行,推进了建设投资市场化和抉择透明化工作,解决了制度建设上的一些弊端,在短时间内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合理低价中标演变成最简单、原始、绝对的低价中标后,最低评标价法遭遇到社会信任、环境适应和参与者疲劳等3个方面9大问题。打着反腐大旗强制推行的最低评标价法因缺乏社会诚信体系的支撑,在利益博弈中由于参与方各得其所构成畸形平衡,改变了招标初衷,降低了投资效益,动摇着招标根基。本文系统分析并阐述了最低评标价法实施后产生的问题及症结,现阶段维持平衡的原因和根源,提出了低利润时代企业应对最低评标价法的3阶段划分理论,并以机制设计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良性互动的制度框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提供了系列解决方案。一是理性看待招标目的。正确评估最低评标价法的推行效果,摒弃筑堤防水思维,切断招标和防腐间的必然联系,冷静对待资本逐利,针对性营造推行环境。二是构建激励相容机制。加大决策制度化建设,合理掌握项目释放密度,减轻招标压力,内化招标需求,培养制衡力量;构建责任行业、落实责任主体,修正强权思维,构建责权对等体系;创造性获取激励资源,将招标纳入建设全过程绩效考核,在工程出入口间建立必然联系;探讨底线成本,健全追责机制,提升信托责任,通过利益挂钩兑现对诚实劳动的激励。三是畅通信息渠道、加强考核管理。树立考核权威,规范信息披露,拓展获取渠道,加强信息识别,完善考核手段、加快信息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