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三江成矿带是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和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哀牢山金矿带是西南三江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金矿地质勘探方面取得了大量找矿和研究成果。多年来,前人对该带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过程及成因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由于区域地质背景的复杂性以及金矿成矿作用的多样性,该区金矿床的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金矿床类型、成矿要素、控矿因素及区域构造格架、各级构造控矿规律、成矿规律等研究亟待深化。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通过典型金矿调查,控矿构造解析开展“哀牢山金矿带成矿作用与构造控矿研究”,既有深化成矿理论研究意义,又有现实的指导找矿意义。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哀牢山金矿带大坪金矿、长安金矿、墨江金矿、镇沅金矿开展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研究,结合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厘定了区域造山型金矿床主要控矿构造性质及变形组合特征。(2)在控矿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对哀牢山金矿带丰富的多级别、多序次的控矿构造网络进行了梳理,划分为3级主要控矿构造格局。指出一级控矿构造为导矿构造,二级控矿构造为控岩、导矿构造,三级控矿构造为储矿构造。(3)哀牢山造山型金矿形成过程中卷入的不同时期的地质体综合研究表明晋宁期岩体形成于洋壳俯冲背景下的岛弧构造环境;晚二叠世岩体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或洋壳俯冲背景下的岛弧构造环境相关;新生代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并探讨了多期次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4)总结区域成矿规律,综合分析哀牢山金矿带的区域成矿模式。喜马拉雅期早期(58~44Ma),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哀牢山地区遭受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强烈挤压,先存构造重新连接,北西西向线性构造系统生成,形成巨大的控矿构造网络和贯通的流体运移通道;喜马拉雅期中期(44Ma~36Ma),区域构造动力体制显著变化,哀牢山构造带主要以左行走滑运动为主,形成了各个矿区的走滑断裂系统,进一步扩展了控矿构造网络,最终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发生成矿物质的沉淀富集。(5)通过成矿作用和构造控矿的研究,结合区域成矿规律和纵深尺度的连续成矿机制,以大坪金矿为例建立构造控矿模型,指出深部及外围的找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