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邻国家边界的形成,在古代主要是基于传统习惯所形成,到近现代主要是依条约划定。本文主要通过对明清中朝边界之形成过程及沿革,探讨明清两代中朝边界情况。由于特殊的边疆政策,明代修筑了辽东边墙,清代在其基础上修柳条边墙,并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封禁,进而论证明清与朝鲜间所曾形成的“闲旷地带”的领属权情况。该区域不是一些国外学者所主张的“无主权地带”,也不是“军事缓冲地带”,明清两代对该地区是领有主权的;辽东边墙与柳条边墙也不是一些学者认为的明、清与朝鲜的国境线,而是国内特殊的民族政策产物,是国内民族的分界线,根本不涉及国家边界问题。 明建立后,加强对东北地区管理,以设立卫所、辽东边墙等形式对该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说明明王朝对其地领有主权。朝鲜不断北拓疆域,通过驱逐女真人,使本国疆域拓展到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流域南岸,至15世纪上半叶,朝鲜设置北方六镇和西北四郡,双方这种无异议的占有管辖,标志着明、朝鲜两国形成了以图们江与鸭绿江为界河的客观事实。 清王朝建立后,对东北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但这种政策最初只是对东北民族的一种管理政策,目的在于保护东北的龙兴之地、满族习俗等。朝鲜实行了锁国政策和瓯脱政策,又由于清与朝鲜特殊的国家关系,使得柳条边至鸭绿江、图们江流域“闲旷地带”得以存在和延续,虽然不时伴有流民及越境事件出现,使得清政府的封禁政策转而针对国内的汉族民人和朝鲜民人越境,在交涉过程中双方多次承认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的客观事实。清、朝鲜两国在两江流域的建制管辖,说明了鸭绿江、图们江成为了两国事实上的界河,因“闲旷地带”位于柳条边至鸭绿江、图们江间清领土范围内,因而清政府对当时出现的“闲旷地带”是领有主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