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朝边界之形成——以对“闲旷地带”为中心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o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邻国家边界的形成,在古代主要是基于传统习惯所形成,到近现代主要是依条约划定。本文主要通过对明清中朝边界之形成过程及沿革,探讨明清两代中朝边界情况。由于特殊的边疆政策,明代修筑了辽东边墙,清代在其基础上修柳条边墙,并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封禁,进而论证明清与朝鲜间所曾形成的“闲旷地带”的领属权情况。该区域不是一些国外学者所主张的“无主权地带”,也不是“军事缓冲地带”,明清两代对该地区是领有主权的;辽东边墙与柳条边墙也不是一些学者认为的明、清与朝鲜的国境线,而是国内特殊的民族政策产物,是国内民族的分界线,根本不涉及国家边界问题。  明建立后,加强对东北地区管理,以设立卫所、辽东边墙等形式对该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说明明王朝对其地领有主权。朝鲜不断北拓疆域,通过驱逐女真人,使本国疆域拓展到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流域南岸,至15世纪上半叶,朝鲜设置北方六镇和西北四郡,双方这种无异议的占有管辖,标志着明、朝鲜两国形成了以图们江与鸭绿江为界河的客观事实。  清王朝建立后,对东北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但这种政策最初只是对东北民族的一种管理政策,目的在于保护东北的龙兴之地、满族习俗等。朝鲜实行了锁国政策和瓯脱政策,又由于清与朝鲜特殊的国家关系,使得柳条边至鸭绿江、图们江流域“闲旷地带”得以存在和延续,虽然不时伴有流民及越境事件出现,使得清政府的封禁政策转而针对国内的汉族民人和朝鲜民人越境,在交涉过程中双方多次承认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的客观事实。清、朝鲜两国在两江流域的建制管辖,说明了鸭绿江、图们江成为了两国事实上的界河,因“闲旷地带”位于柳条边至鸭绿江、图们江间清领土范围内,因而清政府对当时出现的“闲旷地带”是领有主权的。
其他文献
桩腿对接耦合装置LMU是大型组块浮托安装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装置,也是保证浮托安装成功的关键部件。LMU的海上连接口施工环境恶劣,接头承受较大应力,再加上焊口壁厚较厚且采用
关于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已有不少探讨,取得了较多成果。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旧新过渡的文化序列以及对文化特征的认定,而对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人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