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为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药用部位为其叶与嫩枝。别名臭梧桐、后庭花、臭芙蓉等。主要生长于我国辽宁,甘肃,华东,华中等大部分地区。国外菲律宾北部、朝鲜等地区亦有分布。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中。由于多生长于海州地区,故称为海州常山。臭梧桐最早记载于《图经本草》所载蜀漆(常山苗)名下,苏颂提及“海州出者,叶似楸叶,八月开花,红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清代著名药学家赵学敏将海州常山与虎耳草科常山(Dichroae febrifuga Loureiro)区分开,因此海州常山作为单独一种药材。海州常山味甘苦,性辛凉,具杀虫,祛湿,降血压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高血压,风湿,疟疾,半身痹痛;据文献报道,海州常山具有良好的降血压的作用,但降血压作用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还不明确,本文将对物质基础做深入研究。海州常山为马鞭草科植物,本文对马鞭草科一些代表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学研究作相关归类与概括,探讨马鞭草科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为更进一步科学合理利用海州常山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由于海州常山养护管理容易,抗污染能力强,夏花秋果,色彩美丽[16],所以多作为布置园林景色的观赏植物,并且目前对其研究多为化学成分研究[17],而在生药学研究方面的较少,为了对该药进一步开发利用,本文选取山东烟台、江苏南京、江苏连云港以及采于不同月份的八个海州常山样品,对其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不同月份及产地海州常山叶的生药鉴别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对海州常山药材以75%乙醇渗漉提取,然后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得到三个部位浸膏。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对石油醚部位和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离纯化研究,从中得到了7个单体化合物,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UV、MS、1H-NMR、13C-NMR等数据分析,结合相关文献,鉴定了6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羽扇豆醇(Lupeol)、22-脱氢赤铜甾醇(22-Dehydroclerosterol)、棕榈酸(pentadeca-noicacid)、D-吡喃葡萄糖(D-glucopyranose)、1,6-脱氧-β-D-葡萄糖(1,6-anhydro-β-D-glucose)。利用芹菜素对照品,建立不同产地海州常山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为海州常山的规范用药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