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南行诗”研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123456789dt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苏“南行诗”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第二次出蜀入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的诗歌,是苏洵晚年和苏轼、苏辙早年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三苏通过对沿途,特别是长江三峡地区山川风物的描写唱和与抒情达意,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目前,对于三苏“南行诗”的专题研究较为薄弱。本文把三苏“南行诗”作为专门的对象进行研究,有利于强化三苏文学成就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巴渝地区文化的历史和变迁;也有利于加深人们对北宋时期社会状况的认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对“南行诗”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其数量进行整理。整个“南行诗”共125篇,其中苏洵16篇,苏轼76篇,苏辙33篇。其次,介绍“南行诗”的研究现状,本文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地位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最后,论述“南行诗”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三苏“南行诗”概述。一是分析北宋时代背景对“南行诗”创作的影响:北宋文化的繁荣和文人地位的提高为三苏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能性;劳役繁重、人民生活困苦、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为三苏“南行诗”提供了写作素材。二是介绍三苏“南行”前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对他们“南行”时的创作心态和写作技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三苏“南行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第三部分三苏“南行诗”的思想内容。本文按题材将“南行诗”分为三类,接着,分析“南行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由于苏轼、苏辙在“南行”时年龄和经历相仿,在各自的“南行诗”中所抒发的感情相似,因此将二人归为一部分进行分析;而将苏洵“南行诗”单列为另一部分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三苏“南行诗”的艺术特色。首先,分析苏洵“南行诗”的艺术特色;接着,由于苏轼、苏辙常常同题唱和却风格迥异,因此将二人的“南行诗”放在同一部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苏轼、苏辙各自“南行诗”的艺术特点。
其他文献
语言学范围内的网络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语言的构成特征的静态分析上,本文则试图从语用的角度对网络聊天这种特殊的言语行为进行动态的分析。  通过与面对面的言语交际的比较
舞蹈,一个在人类的语言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生机盎然的人类行为,一个本质上注重生命情感的艺术形式,一个运用我们最敏感、最真实、最有力的身体作为工具的表达方式,已经伴随着
赵翼(1727-1814)扬名于清代乾隆时期,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三家的文学成就各有独到之处,而赵翼的诗论、诗歌创作与袁枚较为接近,二人共倡“性灵”。“性灵派”大
“头痛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一包。”阿司匹林,这个小药片或许是迄今为止医药界中最奇妙的药物之一。它治疗范围极广,包括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痛等,还能预防手术后血栓形成、心肌梗塞和中风,故俗称它为“万灵药”。近年来,阿司匹林已被证明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非常有效的药物,每天100毫克可以使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1/3,脑梗死发生率下降1/4。可以说,阿司匹林的好处众所周知,那么,如何服用才能达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