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轭式搭配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其经济简洁、诙谐幽默、形象生动的表达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许多语言学家尝试着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轭式搭配进行阐释,如,修辞学,语用学,句法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在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研究中,构式语法将轭式搭配作为轭制构式来研究,并用惯性压制对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进行分析。前人对轭式搭配的研究多局限于理论阐释,实证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本研究在构式研究的理论基础上,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对中国高级EFL学习者轭制构式加工中惯性压制的心理现实性进行探讨。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均为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一采用边界范式,以轭式搭配中的异常词为目标词,通过操纵四种预视词与目标词的关系(同等、合理压制、合理非压制与不合理非压制),探讨轭制构式句中目标词处预视效应获得情况。实验二与实验一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目标词能与动词正常搭配,其目的是探讨非构式句中目标词处预视效应获得情况。实验选取35名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为被试,使用Eye Link 1000型眼动仪记录被试阅读时的眼动轨迹。实验要求被试对所看到的句子进行语义判断,并对随后呈现的问题做按键反应。实验中所产生的眼动数据被输入到SPSS16.0软件,并对关键词的相关眼动指标,如首次注视时间(IA first fixation duration),凝视时间(IA first run dwell time)和总注视时间(IA dwell time)等做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一:通过分析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总注视时间三种眼动指标发现,同等词预视效应非常显著[t(32)=-5.199,p<.001;t(32)=-6.942,p<.001;t(32)=-7.128,p<.001],具体表现为关键词加工时间在同等词预视条件下最短。合理压制条件下三种指标显示关键词加工时长第二短。然而,该预视条件下的首次注释时间及凝视时间预视效应均不显著[t(32)=-1.746,p=.090>.05,t(32)=-.847,p=.403>.05],但总注视时间表现出了明显的预视效应[t(32)=-2.183,p=.037<.05]。合理非压制条件下的眼动指标显示关键词加工时间比合理压制条件下的更长,预视效应在首次注释时间和凝视时间上均不显著[t(32)=-1.243,p=.223>.05,t(32)=-.603,p=.551>.05],但总注视时间的预视效应达到边缘显著差异[t(32)=-1.922,p=.064>.05]。以上结果表明,合理预视对关键词的早期加工并没有产生促进作用,但对其晚期加工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2)实验二:与实验一相同,三种眼动指标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同等词预视效应[t(32)=-6.476,p<.001;t(32)=-8.279,p<.001;t(32)=-7.733,p<.001],具体表现为关键词加工时间在同等词预视条件下最短。与实验一不同的是,关键词加工时间第二短的情况出现在合理非压制预视条件下,此外,该条件下的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均有显著预视效应[t(32)=-3.546,p=.001<.05,t(32)=-4.833,p<.001],总注视时间预视效应达到显著差异[t(32)=-3.509,p=.001]。合理压制预视条件下的眼动指标显示关键词加工时间比合理非压制的更长,首次注视时间预视效应不显著[t(32)=-1.547,p=.132>.05],但是凝视时间具有显著预视效应[t(32)=-2.974,p=.006<.05],总注视时间的预视效应非常显著[t(32)=-4.332,p<.001]。以上结果表明,合理预视促进了关键词的整个加工过程。综合三种眼动指标,四种预视条件下关键词的加工时长在两个实验中排序有所不同,实验一中关键词加工时间依次为:同等词条件,合理压制条件,合理非压制条件,不合理非压制条件;实验二中依次为:同等词条件,合理非压制条件,合理压制条件,不合理非压制条件。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实验材料的句子类型,实验一是轭制构式句,句中的非正常搭配在正常搭配的惯性压制作用下,变成可接受搭配;而实验二是非轭制构式句,句中的所有搭配均为正常搭配。换言之,轭制构式影响了关键词的加工,具体来说,轭制构式加工中的惯性压制影响了预视效应的加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惯性压制影响了预视效应的心理加工过程,在中国EFL学习者加工轭制构式句中具有心理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