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手机与科学传播模式的转型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cl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表现为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直接取决于该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与国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相关,而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高低直接取决于科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科学传播是指科学知识在社会公众中的交流与共享。即由科学知识产生的主体-科学共同体、科学传播的专职人员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过程。   按照科学传播发展的历史,科学传播经历了内部交流、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以及有反思的科学传播四个阶段。科学传播模式是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图形等对科学传播过程的一种描述,实际上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科学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科技信息是如何从拥有者向接受者传递的。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式有直线单向传播模式和直线双向传播模式。传统科学传播模式存在着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速度慢和传播内容少的局限性。   3G手机就是指第三代(The Third Generation)手机,第三代手机集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于一体,并且包括图像、音乐、网页浏览、电话会议以及其它一些增值信息服务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作为新媒体的重要成员,3G手机媒体被誉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手机实现了从通信工具向媒体的跨越,成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化传播媒体,即“手机媒体”。相比传统的传播媒介,3G手机媒体在科学传播中拥有无延迟的即时性、互动性强、受众面广的优势。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再从电视到网络,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都对科学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起科学传播模式的重新构建。交叉互动模式是基于3G手机的新的科学传播模式,其传播方式是多向的、接受方式是移动的、传播速度即时化。但3G手机在科学传播中也会受到信息传播、技术监管层面的局限。要规避这些局限性,需要政府、媒介、传播者和受众的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观演进的必然结果,又是我们对中国现实反思的结晶。   科学发展观从多方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这十年称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市场
鞠实儿教授在一系列的论著中,系统阐述了广义论证理论,主张对不同文化下的说理规则进行探究。在对该理论的解读下,本文从历史上备受争议的阿赞德(非洲的一个民族)逻辑入手,研究了原
学位
一个信念如何在知识上是可以接受的,这是知识论的首要问题。有神信念要面对两个有关知识辩护的问题,一是能否证明真假,二是能够知识上得到辩护。本论文即是要考察有神信念的辩护
学位
在唐宋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李翱的《复性书》作为唐代儒学复兴运动中阐发儒家心性论思想的代表性作品,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觑。本文从《复性书》之于《中庸》的诠释方面入手,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