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苏·奈保尔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有的读者们都怀疑,他一生的小说和旅游作品是否值得让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或多或少的文化缺失,或者混杂几种文化身份于一身,不再眷恋故土,自愿四处漂泊,成为世界公民,一直寻找着自己的中心,寻找着自己想象中的精神家园。不同于很多涉及后殖民问题的作家,奈保尔把小说中心放在个人的描写上面,着重关注后殖民人如何重建自己的身份。殖民者在独立之后反而觉得失去了依靠,特别渴求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身份定位。殖民国家的独立并不意味着殖民的结束,殖民思想通过各种方式仍然侵蚀着殖民地。小说《河湾》描写了在后殖民社会里像主人公萨林姆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求家园、寻求文化身份归属的过程。在小说《河湾》中每个人物都在杂糅的文化环境下,寻求着属于自己的身份,本文试图以此为基础,运用霍米巴巴的杂糅和模仿理论,对各个人物尤其是主人公萨林姆的身份危机及其试图重新建构进行解读。文化的杂糅使后殖民社会里的人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产生质疑,面对处于优势地位的西方文化,身份缺失及重新构建便不可避免。作者通过对萨林姆的身份寻求之旅,表达了他对后殖民社会中边缘人的精神状态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对自身复杂的殖民困境重新进行了审视。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阐释了西方的现代思想和本土思想的矛盾产生的身份缺失和危机,依托于巴巴提出的新的杂糅身份和文化混合理论,探讨了对当下身份质疑的问题。第二章运用巴巴的模仿理论,阐述了在杂糅文化下对公共身份的追寻,从政治、教育和经济分别进行解读。第三章依托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阐述了主人公萨林姆和因达尔想要结束流亡的状况、试图在多重文化身份中保持一种单一的,“第三空间”的纯文化身份是不可能的。他们既不能盲目追求彻底地同化而忘掉其本民族文化之根,也不会固守落后的文化,那种有选择的吸收的文化融合状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