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糅文化下的身份寻求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anglyyo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苏·奈保尔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有的读者们都怀疑,他一生的小说和旅游作品是否值得让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或多或少的文化缺失,或者混杂几种文化身份于一身,不再眷恋故土,自愿四处漂泊,成为世界公民,一直寻找着自己的中心,寻找着自己想象中的精神家园。不同于很多涉及后殖民问题的作家,奈保尔把小说中心放在个人的描写上面,着重关注后殖民人如何重建自己的身份。殖民者在独立之后反而觉得失去了依靠,特别渴求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身份定位。殖民国家的独立并不意味着殖民的结束,殖民思想通过各种方式仍然侵蚀着殖民地。小说《河湾》描写了在后殖民社会里像主人公萨林姆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求家园、寻求文化身份归属的过程。在小说《河湾》中每个人物都在杂糅的文化环境下,寻求着属于自己的身份,本文试图以此为基础,运用霍米巴巴的杂糅和模仿理论,对各个人物尤其是主人公萨林姆的身份危机及其试图重新建构进行解读。文化的杂糅使后殖民社会里的人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产生质疑,面对处于优势地位的西方文化,身份缺失及重新构建便不可避免。作者通过对萨林姆的身份寻求之旅,表达了他对后殖民社会中边缘人的精神状态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对自身复杂的殖民困境重新进行了审视。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阐释了西方的现代思想和本土思想的矛盾产生的身份缺失和危机,依托于巴巴提出的新的杂糅身份和文化混合理论,探讨了对当下身份质疑的问题。第二章运用巴巴的模仿理论,阐述了在杂糅文化下对公共身份的追寻,从政治、教育和经济分别进行解读。第三章依托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阐述了主人公萨林姆和因达尔想要结束流亡的状况、试图在多重文化身份中保持一种单一的,“第三空间”的纯文化身份是不可能的。他们既不能盲目追求彻底地同化而忘掉其本民族文化之根,也不会固守落后的文化,那种有选择的吸收的文化融合状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其他文献
主体和主体性是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之一。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思想,必然关注该时代的主体状况。今天,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把我们带入了信息网络时代,越来越
高等教育系统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相应的生态承载力,高等教育的生态承载力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会受到多种因子的影响。在这些因子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高等教
荣辱观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观念,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基本观点和态度。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中,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与途径创新显得十分重要,如何针对
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与改革已趋完善,高等教育在各方面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回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既看
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人们的利益诉求日益增强且日趋多元化,政治参与的总体愿望趋于强烈化,社会结构发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二者之间能否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未来发展是否具有竞争力十分重要。高等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
随着人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需要拥有主体性、高信息技术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思想、陈旧的教学模式,无法保障高素质
随着社会化生产的不断扩大,经济飞速发展,各个行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对机械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迫切。因此,近年来高等学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
当前,在我国农业院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进程中,众多新兴的、交叉型的学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如功利主义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匮乏、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