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尝试通过对48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的分析,研究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预后的因素,为其理论及临床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通过电话和门诊,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2.1-2014.12.3收治的48例GIST肝转移患者进行随访,患者三次及以上未接电话视为失访,将最后一次门诊或住院复查记作为终止时间,并将随访结果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4.91%、84.28%、75.33%,采用Log Rank检验法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原发部位、原发肿瘤最大横径、原发部肿瘤切除术、肝转移发生的同时性与异时性、肝转移发生异时性时间、肝转移灶切除、肝转移数目、肝转移分布、是否接受规律靶向治疗、肿瘤是否坏死、包膜是否完整、CD117、CD34、联合治疗与否。结果显示原发肿瘤最大横径越小者,预后越好(c2=3.30,P=0.004)、原发部位R0切除治疗预后较好(c2=11.15,P=0.000)、肝转移灶R0切除较非R0切除预后好(c2=12.30,P=0.000),异时性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较同时性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预后好(c2=12.95,P=0.000)、危险度分级愈低,预后越好(c2=15.10,P=0.002)、接受靶向治疗较没接受靶向治疗预后更好(c2=8.21,P=0.041)、手术治疗结合靶向治疗对于预后有明显的影响(c2=17.20,P=0.001),对相关因素应用COX回归模式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靶向治疗、肝转移时间性、肝转移部R0切除、手术治疗结合靶向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原发肿瘤最大横径、原发部位R0切除、肝转移灶R0切除、肝转移时间性、危险度分级、靶向治疗及手术联合靶向治疗是影响胃肠间质瘤肝转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在临床上可依据上述相关因素对病人提供个体化综合治疗可能有较佳的临床获益。多因素分析显示靶向治疗、肝转移时间性、肝转移部R0切除、手术治疗结合靶向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应尤其重视这几个因素。但该实验样本量偏少,未将并发症列入统计分析,也因数据的不完善未计算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稳定期,是该研究较遗憾的不足之处,有待改善。综上所述,GIST肝转移目前仍以外科治疗+靶向治疗为主,完整手术切除原发部肿瘤及肝转移灶结合靶向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