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扩招政策开始实施起,至今已有十年。如今,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实现了从精英化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跨越。但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本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讨论对应于当前投入水平的高等院校适度规模问题,同时进一步验证加入质量等控制变量后生均投入与规模的关系,并对特定类型高校各项资源的使用状况进行探讨。本文从相关文献研究出发,回顾了规模经济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历程,然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界定概念,分别从控制变量和优化样本两方面入手,修正模型,提高精度,尝试回答了本文研究的问题。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今天,仍存在着显著的规模经济现象。不论是对于高等院校整体还是分类型而言,随着规模的有限扩大,生均投入显著降低,且降低的速率不断减缓,并趋于0。总体而言适度规模为折算生人数52734人左右,现阶段87%的高校尚未达到;财经政法类的适度规模为25458人左右。质量因素对计量模型影响比较大,且相较于规模具有更高的解释度。在控制质量因素后,生均投入与规模的上述关系仍然存在。不同的质量要求对应不同的适度规模,高质量标准下的适度规模较小。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仍有继续扩大规模的潜力,但也要认识到,样本高校的平均规模已达32847人,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和类型差异,以及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生均经费下降速率趋缓的规律,现有高等院校的规模只需稳步扩大即可,已不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重点。同时,研究发现,职生比对生均经费的贡献要比规模大很多,且随着职生比的降低,生均经费减少的速率不断升高。因此,降低职生比是一种很好的“节流”手段。为兼顾质量,应在保证师生比的基础上,主要精简行政、教辅及工勤人员数量。此外,具体各项资源使用方面的建议包括:在保证最低限度生均资源占有量的同时,通过提高师职比以减轻机构臃肿、大力发展助管、助教、助研以减轻师资和管理压力、在时间维度上增加资源使用以提高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