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街楼在住区设计中的运用——以柏林住区过街楼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街楼是一种特定建筑的统称,是很常见的建筑形式。它跨路而建,底层 可以通行,内部可以停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城市和建筑设计。住区过街楼往 往是住区的出入口,在不占用额外土地资源的同时能增加居住面积,土地利用 最大化,提升空间识别性,还有助于住区形成完整的沿街界面,是住区设计中 独特且实用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元素,对住区过街楼的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本文试图对住区过街楼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的内容主要 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过街楼的概况描述及其特征分析。第二,通过类型学分 类法和形态学分析法总结、归纳出住区过街楼的空间类型。第三,在以上两个 部分的理论基础上对德国柏林住区过街楼案例进行分析。希望通过以上三个步 骤的研究,建立分析住区过街楼的参考体系,对住区过街楼形成系统的、全面 的认识,并根据这些认识来解读上海住区过街楼的发展和现状,为今后过街楼 在上海住区中的运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三个部分的论述,本文希望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过街楼是由“门” 与“桥”的建筑原型演变而来,客观的用地不足或主观的设计意愿是过街楼在 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同原因。第二,过街楼具备的“矛盾”特点使其在实际 运用中发挥视觉作用,构成作用和空间作用。第三,住区过街楼的六种整体布 局和两类单体空间构成的空间类型是分析过街楼外部和内部空间的基本空间属 性。第四,运用住区过街楼能增加居住面积,丰富住区沿街立面和区分不同属 性的空间,能创造建筑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偶然性。 关键词:过街楼,住区,柏林,上海,类型学,形态学
其他文献
现代生土具有高生态性价比与较高的地域适应性,已受到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此国际趋势下,鉴于近几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展了大量的现代夯土
我国人口结构的迅速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转变,使得老年房地产项目的需求日益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市场竞争中注意到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当下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以美国经济模式为起源的全球性社会文化。在这一场以“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演进中,随着电影、电视、多媒体、网络等电子大众传媒的革新和普及,以“语
“城中村”问题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国情下,由于城市发展引发的一种特殊现象,同时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近些年来国内众多的城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着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给城市面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在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对传统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大学城应运而生,在风起云涌的大学城建设高潮暂告一段落后,当我们还在品味着大学城所带来的种种惊喜时,也渐渐感觉到了大学城里的某些不和谐隐患。改革
本文就近来在市场上热销的单身公寓展开讨论。对于青年人来说,这种居住形式是一种过渡的生活状态下必然产生的形式,但却不是一种过渡的产品。青年白领阶层是我国城市建设的生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大空间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大空间建筑的建设日新月异,随着实践的深入,大空间建筑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势必需要更多的大空间
在当今社会,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资源的逐渐匮乏,严峻的现实状况使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于是,人们开始在建造活动中有意识地使用可再生建筑材料。木材便是
全球化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尤其是对传统的破坏已经愈加明显。伴随着全世界的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外来文化对于中国本土建筑的冲击不容忽视。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