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山金矿带是西秦岭金矿带近年来发现的超大型金矿床,但其探明的资源量主要集中于安坝-葛条湾矿段1500m标高以上部位,对其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始终存在争论。通过三维地质建模,直观地展示各地质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准确厘定成矿规律并进行定位预测,是成矿预测的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论文在系统收集处理研究区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地表DTM、钻探、坑道等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了阳山金矿带综合地质数据库,利用MicroMine软件构建了阳山金矿带与安坝矿段的三维地质模型,结果显示金矿体主要呈NEE向脉状展布,沿走向延伸两端逐渐变薄,局部膨胀夹缩特征明显;矿体具有明显的等间距分布特征(间距多在70~300m之间),单矿脉尖灭再现特征明显,总体具有向南倾伏的趋势。在此研究基础上,利用综合信息集成、立方体块体模型和构造叠加晕异常等方法对阳山金矿带进行成矿预测。对CAMST剖面异常进行解译,发现矿体主要赋存于物探异常低—高阻过渡带内,且深部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圈定汤卜沟和高楼山两处找矿远景区。阳山金矿带构造叠加晕模式研究表明,近矿晕元素组合为Au-Ag(-Cu)-Pb,前缘晕元素组合为As-Sb-Hg,尾晕元素组合为Bi-Co。据此确定了葛条湾矿段的盲矿体预测标志,圈定5处深部找矿靶区:44号勘探线深部靶区预测标高1550~1650米、38号勘探线深部靶区标高1320~1420米、30号勘探线深部靶区标高分别为1450~1550米和1200~1270米、26号勘探线深部靶区标高1500~1600米。建立安坝矿段三维块体模型,提取Lsb、Ph+Lsb、Fz△(Ph+Lsb)、Fz△(Ph+Ssb)、Ph、主断裂、次级断裂破碎带、As和Sb异常等作为找矿标志变量,估算出各个块体的找矿信息量,圈定4处深部找矿靶区:11~17勘探线之间(1)号靶区标高1270~1470米,04~12勘探线之间(2)(4)号靶区标高分别为1110~1250米和1670~1850,14勘探线西侧(3)号靶区标高1610~1830米。对(2)号靶区进行钻探验证,发现3条断裂破碎带和1条金矿体(视厚度3.46米,平均品位1.2g/t),证明了三维地质建模成矿预测的有效性,为找矿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