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全世界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隐匿,晚期诊断率高,缺乏有效的治疗,存活率低,传统的手术治疗通常在晚期食管癌中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意义重大。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晚期食管癌患者行单纯食管支架置入(B racket placement,BP)、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Endobiliary radiofre quen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全世界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隐匿,晚期诊断率高,缺乏有效的治疗,存活率低,传统的手术治疗通常在晚期食管癌中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意义重大。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晚期食管癌患者行单纯食管支架置入(B racket placement,BP)、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Endobiliary radiofre quency ablation,ERFA)、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Radiotherapy/chemotherapy)三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105例经金属覆膜支架置入与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或放化疗治疗的晩期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支架置入组、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组、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组三组,比较三种方法治疗前后吞咽困难改善程度、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支架通畅时间、中位生存时间、总体生存率、不同临床分期各组生存差异。选择以下几个可能对晚期食管癌患者预后有影响的因素:性别、年龄、发病病程、距门齿距离、侵及深度、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病理分型、放化疗和射频消融治疗,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支架置入组、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组、支架置入联合射频消融组三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支架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7月(2.9-13.2月)、8.7月(3.0-17.4)、9.2月(4.0-16.7月)。单纯支架置入组与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P=0.016);单纯支架置入组与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P=0.001),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组与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P=0.572)。2.支架置入组、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组、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分别为4.2月(2.0-6.8月)、8.0月(3.2-13.2月)、6.8月(4.0-11.5月)。支架置入组及其联合放化疗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001);支架置入组及其联合内镜射频消融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001),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组及其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25)。3.单纯支架置入组、支架置入联合放化疗、支架置入联合内镜下射频消融组三组近期并发症胸痛、出血、反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远期并发症术后再狭窄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4.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单纯支架置入、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及放化疗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晚期食管癌是安全、可行、有效的,均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及放化疗联合支架置入较单纯支架治疗均可延长患者术后支架通畅时间及远期生存时间,尽管射频消融联合支架与放化疗联合支架治疗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射频消融联合支架较放化疗联合支架治疗中位生存时间长0.5月,且在TNM IV期时射频消融联合支架12月生存率优于放化疗联合支架治疗,6月生存率放化疗联合支架优于射频联合支架。综合分析,射频消融联合支架置入解除TNM IV期食管癌患者食管梗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3.分化程度及临床TNM分期是影响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背景: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所有肺癌种类的85%以上。目前NSCLC的治疗方式以外科手术、放化疗及靶向治疗为主。然而现有的治疗方式仍不能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和治疗药物仍是NSCLC治疗的关键。自噬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且依赖于溶酶体的分解代谢过程。研究表明,细胞毒性自噬在肿瘤进展中发挥抑癌作
背景: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进入了轻度老龄化社会。目前影响老年人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排在前列的疾病当属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并且有逐步年轻化的趋势。研究表明,梗死动脉缺血再灌注治疗时间与STEMI患者的长短期预后密切联系,伴随总缺血时间(total ischemic time,TIT)的延长,
背景:终末期肾病患者主要依靠肾脏替代疗法及肾移植治疗,其中大部分的人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但生存质量较低。并且随着透析次数的增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通常会经历一系列令人痛苦的心理及身体状况。终末期肾病患者还具有很高的疾病负担,死亡率超过与年龄相匹配的癌症和心血管患者。尽管如此,很多患者并没有与亲人或临床医生就临终问题进行交谈,例如是否接受重症监护室治疗、转介到姑息治疗服务、退出肾脏替代治疗、复苏准
背景: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开展,人们发现了一些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且多呈复杂性遗传模式。二肽基肽酶-4(DPP4)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扮演着重要参与者,目前研究表明冠心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就是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T2DM)是冠心病(CAD)的独立危险因素,T2DM远期并发症及死亡
背景: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由于近些年电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患病人群呈年轻化的态势。大部分患者经过规范保守治疗后症状可以缓解,但部分保守治疗无效或呈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干预。目前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标准术式,但该术式通路相关并发症及邻近椎体退变无法避免。颈后路经皮全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是近些年兴起的新术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
背景:我国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明显,中青年人群已成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高最快的群体。糖尿病本身作为一种压力源会导致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而病耻感即为其中一种。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存在病耻感,但关于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多集中于老年群体,较少关注中青年群体。本研究以压力认知评价模型和修正标签理论为基础,探讨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病耻感的关系。目的:本研究调查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
背景:2018年《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报道的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恶性肿瘤中,胃癌发生率列第5位,病死率列第3位。胃癌易发生远端转移。因此,寻求新的胃癌生物标志物,探究其潜在分子机制,对早期胃癌诊断、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失巢凋亡效应分子Bit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可发挥抑癌或促癌两种相反的作用。已有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法初步显示:Bit1在正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可影响肥胖相关的代谢综合征,表现为肝脂肪变性、胰岛素不敏感和葡萄糖耐受不良。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促进NAFLD的发生发展,刺激肝脏中甘油三酯的过度积累和胰岛素抵抗。NAFLD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另一大导致终末期肝病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提高,目前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微小
背景:结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第三位,近年来备受大家的关注。结肠癌发病隐匿,大多数结肠癌患者在初诊时已经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肿瘤转移。尽管早期手术和放化疗能在一定程度治疗和缓解结肠癌,但是对于已经伴有转移或者再复发的患者而言,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结肠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导致结肠癌转移的机制更为复杂,对于结肠癌的转移机制研究将为我们靶向治疗结肠癌带来机遇。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YAP
背景:SLC5A8基因甲基化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肝癌、结肠癌、胃癌、肠道炎症等,相关研究已深入到甲基化抑制剂药物的治疗等方面。作为抑癌基因,SLC5A8基因甲基化在宫颈癌中作用的相关报道还比较少见,已有报道证实在宫颈癌细胞系中,SLC5A8基因的表达下降。截至当前尚未有关于该基因在宫颈鳞癌病理蜡块中表达的研究报道。目的:研究SLC5A8基因甲基化及与高危型HPV的相关性在宫颈病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