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韵》外音字,即在《广韵》音外还有其他读音的汉字。它们在《广韵》时期已有字形,后在中古至现代的发展中新增了读音记录。对其研究的关注并不多,在“中国古代语文辞书音义信息的自动获取研究——以韵书为例”的人文社科项目基础上,我们试图进一步系统性地研究《广韵》外音字的音义演变规律。以《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为取材范围,提取其中241个“木部《广韵》外音字”为研究对象,我们分析总结了其中音义演变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基于《汉语大字典·木部》本身的注音材料,分析其时代分布,存在出现于《广韵》以前而《广韵》漏收的音;宋代、唐代和清代,新增音义情况相对最为明显;与时代发展对应,记音方法的改善使得这些时期的语音被大量系统地记录下来;近现代用法中,则有更多明显的人为因素,比如简化字、古代地名的有意遗留、口语词、古代书面语的收录等。语言内部因素分析,主要是基于十部代表各时代语音系统的韵书,梳理“木部《广韵》外音字音义演变简表”粗略展现了各个字的音义演变过程;与中古以来读音比较,其现代音义数量呈减少趋势,89字不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成为“文言古语用字”,152个“现行汉字”中“单音字”达到57%;对“现行汉字”,按其字频属性分类,具体考证4个代表字,对“文言古语用字”,从音义消失原因分类,也考证了4字,整体而言,音义演变过程体现了语言内部“形、音、义、语法”等各因素综合的作用,其中义项的发展对音义演变尤为重要。“木”部字,自古以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字形表意上富有系统性。但从音韵角度对此部首下汉字音义演变的研究尚存空白,本文通过对“木部”《广韵》外音字的音义演变分析,梳理了其中演变的路径和原因,可以对“木”部字和汉语音义演变研究起到一定参考作用,也有助于推动汉语古籍电子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