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奉行以文臣治国的政策,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体制,以文臣统领武将。以宦官来监控武将,对武将严加防范,使武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地被边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武将的强烈不满。
明朝末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内有农民大起义,外有满清的军事威胁,军事上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大明王朝的生死存亡,在这种情况下,武将的重要性空前突出,激烈的军事斗争为武将势力的崛起提供了舞台。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武将之一,早年在抗清斗争中崭露头角,受到破格提拔,不久奉命围剿农民军,积极作战,屡次取得胜利,形成了一支著名的左家军。明末文臣多庸碌无为,对武将多方掣肘,文武矛盾日益突出。在激烈的军事斗争中,左良玉因不愿受文臣节制,与文臣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而对朝廷的不满倾向日增,开始积极扩充自己的军队,消极作战,不听指挥,不仅摆脱了文臣的控制,甚至使朝廷也无可奈何,最终形成了专制一方,不听节制的军事集团,而其它武将也纷纷效仿,朝廷逐渐失去了对武将的绝对控制权,使明军在战场上一再溃败,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的步伐。
南明弘光时期,皇权衰落,政治腐败,党争激烈,武将则获得了空前的政治、军事权力,甚至公然干预朝政。左良玉在政治上倾向于东林党,受到马士英、阮大铖集团的打压,再加上“假太子事件”的影响,左良玉遂以“清君侧”、解救太子为旗号,率领军队东下讨伐马、阮集团,导致弘光政权内部同室操戈,使清兵顺利地攻占南京,弘光政权灭亡。左良玉死后,其子率部投降了清军,左良玉军事集团也最终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