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译者的角色被忽视,很少得到关注。传统的翻译研究通常只强调原作者和原文,要求译本与原文本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因此译者完全处于从属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转向”后,翻译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译者的地位,凸显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译者主体性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纵观国内外研究,我们既可以用不同的翻译理论研究译者主体性,也可以把译者主体性作为独立的研究角度。A Leaf in the Storm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著作,该作品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通过这部作品,林语堂先生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著名翻译家张振玉将这部作品回译成汉语,也就是著名的《风声鹤唳》。本论文以张振玉译本《风声鹤唳》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对比法,比较分析原文和译文,旨在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体现。本文主要从译者的主动性和受动性两方面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是以何种方式体现其主体性的。在分析译者的主动性时,论文主要从文本的选择、翻译方法、文化的翻译以及四字格的大量使用四个方面分析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进而揭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重要影响;在分析译者的受动性时,论文主要从译者对小说中佛教哲学的客观理解和误译现象两方面来论证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随意的。研究结果显示,《风声鹤唳》是张振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各方面因素共同制约的产物。一方面,他在文本的选择、翻译方法、文化翻译和四字习语的大量使用四个方面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迎合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期待,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另一方面,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小说中佛教哲学的翻译和一些误译现象又体现了其受动性。为了保持小说的文化主线,张振玉必须保持对佛教哲学的客观理解,不能擅自改变。同时又受当时翻译状态的影响,张振玉在译文中也出现了少量的误译,但并不影响译文的整体质量,这是受动性合理存在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