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泛蓝阵营”政党间关系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gu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台湾“大选”使国民党成为了在野党,台湾政坛实现了第一次政党轮替。选后,岛内的政治势力逐渐发展成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泛蓝阵营”包括了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泛绿阵营”由民进党和台联党所组成。两大阵营的对抗交织着统独意识与省籍矛盾,代表本土势力的泛绿阵营主导了台湾当局的内外政策,但是泛蓝阵营的制衡力量也受到岛内外各界的瞩目。正因为岛内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政党政治结构,泛蓝阵营国、亲、新三党之间进行整合、合作的过程和结果成为影响岛内政局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在考察“泛蓝阵营”政党形成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对其政党的政治实力、政策主张进行比较,并详细分析了“泛蓝阵营”政党之间的互动过程、在其矛盾与利益冲突中总结三党之间的实质关系,最后对“泛蓝阵营”政党间关系的前景与走向及其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分析。“泛蓝阵营”源于国民党,是国民党分裂的产物。新党的前身是新国民连线,因不满国民党的腐败和李登辉的打压,而于1993年从国民党脱离出来,造成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分裂;2000年台湾大选后,同样由于不满李登辉的打压与限制,宋楚瑜从国民党脱离出来另组亲民党,造成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分裂。之后,朝野的对抗使国亲新三党逐渐联合在一起,而“核四案”的爆发促使三党成立了在野联盟,同时也标志着“泛蓝阵营”的形成。国、亲、新三党系出同源,相近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决定了三党相互重叠的社会基础,不同的历史经历,使三党在不同阶段的政治实力各有变化。政党利益的现实需求,使三党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路线也有所调整。本文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对“泛蓝阵营”三个政党的互动态势与具体事件进行阐述,详细分析了三党在整合过程当中在“宪政改革”问题上、在“倒扁”问题上和在选举与合并方面的矛盾与利益冲突,并对三党之间的关系实质给出高度概括,本文认为三党之间具有零和竞争关系、唇亡齿寒的共生关系、形式分立实质合并的关系。2007年“国亲联盟协议”签订以来,“泛蓝阵营”政党间关系的前景日趋明显。第七届立委和2008年总统大选的大获全胜使国民党成为立法院第一大党,在中央和地方实现了全面执政,亲民党与新党等小党将继续“回归”国民党,“单一选区两票制”的新选制加速了小党的“泡沫化”,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在各个领域都有了更加密切的交流,两岸关系正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逐渐发展。文章认为“泛蓝阵营”内部的整合加速了台湾向两党制过渡的步伐,国亲新三党的整合使得泛蓝的势力重新凝聚到一起,未来国民党将取代泛蓝阵营,与民进党取代的泛绿阵营进行对抗,双方的角逐将构成台湾政坛两党制的框架;泛蓝阵营政党间的互动也整合了力量,稳定了台湾政局,对于遏制“台独”分子的壮大,稳定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从“统包统配”的传统就业制度到现在的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
学位
民族的存在是族际社会存在的客观基础,也是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出现的前提。民族差别及基于此种差别之上的文化差异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
学位
卢梭从他的社会契约理论出发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这一思想提升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统治者的合法性也来源于人民的同意,是对封建专制和封建
学位
洛克是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的奠基人,基于对自由的考察与论述,形成了他系统的政治学说。洛克的自由思想,不仅仅是其对自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由的关注与强调,还发展出了一系列
文章以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分析为依据,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包括成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取得的成绩及其存在的
学位
欧洲是一片拥有悠久历史的大陆。数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或多或少地左右着欧洲人的生活。在政治领域,同样如此。历史与传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各国民众对本国不同政党的认同,
乡村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乡村关系的和谐关系到乡村的发展与稳定。农业税费改革在取得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给乡村关系带来了新的影响。本文运用历史分析、资料分析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