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R/BB环拟似物AS-1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ku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时,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代谢障碍、细胞凋亡、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合成与细胞因子分泌的失调,可导致局部血管阻力增加、毛细血管收缩阻塞,出现“无复流”现象,而无复流又可加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皮瓣缺血-再灌注时,皮瓣内多种细胞如内皮细胞、炎症细胞皆可大量生成IL-1β,IL-1β又可通过受体配体作用,与IL-1R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导致核转录因子NF-κB激活,NF-κB入核,在转录水平促进各种炎症介质和生长因子(IL-1,IL-6,TNF-α,VEGF等)的mRNA表达,最终加剧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TIR/BB环拟似物AS-1是MyD88 TIR/BB结构域的类似物,研究表明AS-1可以抑制IL-1β引起的下游信号转导;小分子化合物TIR/BB环拟似物AS-1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AS-1抑制IL-1β介导的MyD88信号通路激活有关。虽然心肌低氧—复氧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与皮瓣移植低氧—复氧损伤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疾病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组织与细胞不同,同样的药物是否能导致同样的转归和结局值得进一步探讨。尤其是,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发展进程中,AS-1能否改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尚有待阐明。本研究将重点观察AS-1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发挥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926)。细胞完全培养基采用DMEM,10%胎牛血清,1%的双抗。传代培养5%CO2,37℃培养,细胞密度至80%时传代。2.研究方法2.1实验分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72小时后,接种至P35cm细胞培养皿。24小时后更换新鲜无血清培养基,给予AS-1或DMSO预处理2小时。2小时后,给予1%低氧刺激4h,20%常氧刺激。按实验需要继续培养。细胞实验分为四组:(i)空白对照组(control,con.);(ii)缺氧—复氧处理组(Hypoxia/Reoxygenation,H/R);(iii)缺氧—复氧处理组+溶剂对照组(H/R+Vehicle);(ⅳ)缺氧一复氧处理组+AS-1处理组(H/R+AS-1)。2.2.实验方法: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修复能力;real-time 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western-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实验结果]为达成实验目的,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AS-1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不同浓度AS-1对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给予不同浓度AS-1刺激72h,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发现不同浓度AS-1对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1.AS-1可以改善缺氧-复氧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率明现降低(下降36.7±3.4%);AS-1能明显改善缺氧—复氧所致的细胞存活率降低(与缺氧-复氧损伤溶剂对照组相比升高16.3±3.9%)。2.AS-1可以减少缺氧—复氧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缺氧-复氧能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6.1±1.8%);AS-1能明显改善缺氧-复氧所致的细胞凋亡(与缺氧-复氧损伤溶剂对照组相比下降3.3±1.4%)。3.AS-1可以改善缺氧-复氧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抑制细胞划痕实验发现,缺氧-复氧刺激能明显抑制体外培养内皮细胞的迁移,细胞修复时间明显延长;而采用AS-1预处理,能明显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功能,溶剂对照组则未见此作用。第二部分:TIR/BB环拟似物AS-1对缺氧-复氧所致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1.AS-1可以抑制缺氧-复氧所致细胞炎症因子IL-1的表达缺氧-复氧能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炎症因子IL-1,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三倍以上;而细胞在缺氧前给予AS-1预处理,能明显抑制炎症因子IL-1的表达,与溶剂对照组相比下降接近70%。2.AS-1可以抑制缺氧-复氧所致细胞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缺氧-复氧能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炎症因子TNF-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增加51±7.6%);而细胞在缺氧前给予AS-1预处理,能明显抑制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与溶剂对照组相比下降77.9±10.8%)。3.AS-1可以抑制缺氧-复氧所致细胞炎症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缺氧-复氧能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炎症因子MCP-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增加将近1倍;而细胞在缺氧前给予AS-1预处理,能明显抑制炎症因子MCP-1的表达(与溶剂对照组相比下降60.4±11.6%)。第三部分TIR/BB环拟似物AS-1对缺氧-复氧所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调控机制1.AS-1可以抑制缺氧-复氧所致血管内皮细胞P38蛋白的磷酸化缺氧-复氧损伤能明显诱导P38蛋白发生磷酸化修饰,但给予血管内皮细胞AS-1预处理后,能明显抑制缺氧-复氧所致p-P38蛋白的表达上调,而溶剂对照组则没有此作用。2.AS-1可以抑制缺氧-复氧所致血管内皮细胞IκB蛋白的磷酸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损伤能明显诱导血管内皮细胞IκB蛋白发生磷酸化修饰,给予AS-1预处理后,能明显抑制缺氧-复氧所致IκB蛋白的磷酸化上调,而溶剂对照组则没有此作用。[结论]TIR/BB环拟似物AS-1可以改善缺氧-复氧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机制与AS-1抑制缺氧-复氧所致MAPK、NF-κB信号激活,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MSC)对肺癌A549在体内、外的影响;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探讨磁流体热疗与MSC对肺癌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可行性,将为肺癌治疗方法的探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合成荧光纳米磁性粒子(FMNP);贴壁法分离、鉴定、诱导分化间充质干细胞(MSC),进而进行MSC对FMNP的标记,制作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MSC);CK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向结肠近端扩展,甚至延及整个结肠。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3040岁最多见。UC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引起肠腔狭窄、肠壁纤维化、肠穿孔,甚至诱发结肠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UC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业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健康问题。UC病因和发病机制
背景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预后较差的侵袭性肿瘤,因此探寻新的治疗靶点很有必要。miR-497在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组织和细胞中表达降低,然而目前miR-497在TNBC中的作用和机制还不清楚。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我们发现miR-497与YAP1的3’-UTR存在互补结合序列,提示miR-497可能在TNBC细胞的YAP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肝脏中堆积的脂肪大于5%并排除包含酒精等可以对肝脏造成损伤因素的慢性肝脏疾病。根据病程的进展主要分为,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肝硬化,肝坏死,肝癌的重要诱因之一,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既往研究发现,明显升高的肝细胞凋亡水平是促进单纯性脂肪肝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
第一部分【目的】对心脏监护病房(CCU)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进行糖代谢状况调查,分析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探讨入院即时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之间的关系;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价ACS患者的血糖波动特点,探讨低、中、高危GRACE危险评分与血糖波动的关系,以及不同糖代谢状态的ACS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血糖波动之间
研究背景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血管退行性疾病,AAA可以通过瘤体破裂和出血导致患者死亡,AAA破裂后的死亡率超过80%,研究其发生及发展的机制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死亡率提高预后的关键,AAA发生及发展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AAA已被证明是多基因和多病因的疾病,这表明着可能存在几个基因组风险位点和一系列生活方式/环境
第一部分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与X线二维影像指导下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的对比研究目的:Carto Univu模块将传统的二维X线影像和三维模型相结合,理论上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两者的优势,但Carto Univu指导下进行室上性心动过速标测消融尚未有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Carto Univu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室上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剂量、即刻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
为了研究转录因子GATA4在神经嵴及其衍生组织发育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本课题使用了条件性敲基因小鼠Wnt1-Cre;Gata4fl/fl,以达到在神经嵴细胞中特异性敲除GATA4的目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GATA4在小鼠颅颌面组织时空表达情况:在胚胎14.5天(embryonic day 14.5,E14.5)、出生后1天(postnatal day 1,P1)、出生后14天(po
研究目的: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HAMSC)能够通过促进血管新生,进而促进新骨生成,修复骨缺损,但其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提示:HAMSC在促进血管新生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H19表达明显增高。因此,本文通过研究H19是否在HAMSC促
背景:卡波氏肉瘤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是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KS)的病原体,且与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PEL)和多中心Castleman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