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V2通过促进DNA损伤修复介导放疗抵抗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10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以放射治疗为基础的治疗手段是目前多种癌症的主要治疗策略,但由于临床上放射治疗的抵抗,导致其疗效欠佳,然而目前放射治疗抵抗的机制尚不清楚。食管鳞癌是我国特色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本文以食管鳞癌作为研究模型,通过构建人源性肿瘤移植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PDX)、原代细胞及放射治疗抵抗的细胞系,整合我们实验室前期发现的扩增且在肿瘤组织中相比癌旁组织显著高表达的149个基因,最终筛选出鸟苷酸交换因子VAV2是潜在影响放疗敏感性的驱动基因。本研究旨在通过PDX模型寻找潜在影响放疗敏感性的驱动基因,运用生物学技术手段研究在食管鳞癌中导致放疗抵抗的机制,从而为食管鳞癌提供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运用细胞活力检测、克隆形成及极限稀释法等方法在VAV2稳定表达的食管鳞癌细胞系或在原代细胞进行VAV2的干扰后,验证VAV2对放射的敏感性。对食管鳞癌细胞系照射不同的电离辐射(irradiation,IR)剂量在相同时间点或照射同一 IR剂量在不同时间点收取蛋白,通过免疫印迹实验验证VAV2的表达变化,证实其在DNA损伤反应中的作用。构建放疗抵抗的细胞系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VAV2的表达,分析其在放射抵抗中的改变。通过对VAV2稳定过表达或敲除的细胞系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并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分析VAV2所调控的通路。通过DNA损伤的标志物γ-H2AX进行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在IR后分析VAV2对DNA损伤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分析VAV2相互作用的蛋白,蛋白质组学分析VAV2潜在调控的靶蛋白,在体外和体内实验用药物处理,分析对药物的敏感性。在我们的食管鳞癌样本中或TCGA的不同肿瘤中,通过分析VAV2与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的预后,分析VAV2对临床放射治疗的指导价值。结果:我们证实了VAV2是潜在影响放疗抵抗的驱动基因,过表达VAV2降低了放射的敏感性,敲除VAV2后放射敏感性增强。VAV2随着电离辐射的剂量增强,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并且在同一剂量照射后随着时间的延长VAV2蛋白水平也逐渐增加,而γ-H2AX逐渐减低。在放射抵抗的细胞系中,VAV2的mRNA和蛋白水平都显著上调。在VAV2稳定过表达的细胞系,GSEA富集发现G2M、DNA修复通路上调,VAV2敲除后G2M、DNA修复通路下调。质谱检测发现VAV2与Ku70/Ku80结合,细胞内免疫荧光共定位或组织的多重免疫荧光证实VAV2与Ku70/80存在细胞内的共定位。蛋白质组学发现STAT1在VAV2过表达后上调,VAV2敲除后下调。在体内和体外实验应用STAT1的抑制剂氟达拉滨和IR处理,发现在VAV2高表达的细胞系中氟达拉滨能显著增加对放射的敏感性。在我们食管鳞癌及整合TCGA 20多个癌种的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中,VAV2能显著指导临床患者放疗的预后。结论:VAV2在食管鳞癌的原发性抵抗和继发性抵抗中发挥重要作用。VAV2通过结合Ku70/Ku80复合体调控了非同源末端修复通路,影响了放疗敏感性。VAV2过表达上调了 STAT1信号通路,而STAT1抑制剂氟达拉滨显著增强了放疗敏感性。VAV2在绝大多数的肿瘤中显著高表达,并且与放射治疗后的预后差有关,靶向VAV2-STAT1能够显著增加对放射的敏感性,可以作为改善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有效的治疗手段。
其他文献
长期航天飞行中,航天失重、节律紊乱等因素引起的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航天员作业能力和航天飞行任务的完成。开展该条件下的认知损伤机制研究,寻找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国际航天医学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航天特因环境应激所诱导的认知功能损伤,是正常健康人群在特因环境下,面临远超本底作业强度的任务时,诱发的认知功能减退。功能性损伤没有明确的病变部位,靶点不明确,现代医学难以发挥作用。中医药强调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
研究背景及意义软骨组织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极为有限,由各种因素所致的软骨组织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临床面临的巨大挑战。组织工程技术应用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有望为受损软骨组织的再生提供先进的治疗策略,但目前该项技术尚未实现大规模的临床转化应用,主要瓶颈之一在于种子细胞来源问题。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存在于多种组织的成体干细胞,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以及不涉及伦理问题而备受研究者青睐。其中,脂肪来源干细胞(adi
研究背景:护理照护力量在预防深静脉血栓领域发挥的关键作用已得到肯定。2018年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同意开展加强肺栓塞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对进一步做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领域,指导护理实践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层出不穷,循证资源丰富。然而目前尚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最佳护理实践方案。因此,亟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肿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其中,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的抗体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的获批改
研究背景先天性小耳畸形是一种以耳廓形态异常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从部分结构缺失到整个外耳轮廓的缺如,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日常生活。我国小耳畸形发病率约为3.06/10000,每年有大量的小耳畸形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耳廓重建是最复杂的整形外科手术之一,通常需要经过2-3次手术。目前,耳廓再造过程中最常用的支架材料是自体肋软骨,术中从单侧胸壁采取肋软骨,通过拼接设计为耳廓形态的软骨支架,移植到耳后乳突区
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探讨血清解偶联蛋白2(UCP2)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水平在脓毒症患者中的相关性及应用价值。基础部分:在脓毒症心肌细胞中探索UCP2调控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焦亡经典通路的相关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UCP2-入组患者分为三组:ICU对照组:n=15;脓毒症非休克组:n=20;感染性休克组:n=53。收集入组患者入ICU24h内的外周血,对于sept
背景和目的: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是一类少见的卒中亚型,部分患者会存在持续性的神经功能缺损,尽早预测或识别严重的CVT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既往研究发现视神经鞘直径(ONSD)与颅内压有关,并且在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中,ONSD已被证明可以用来识别严重以及预后不良的患者。但目前无相关研究对CVT患者的ONSD进行评估。本研究将对CVT患者的ONSD以及眼球横径(ETD)进行测量,并探究ONSD
背景脑卒中发病人群中大约有87%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目前,溶栓和血栓切除术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严格的时间窗(4.5 h以内)限制以及增加出血风险等不良反应,该种方法只能应用于少数患者。神经保护剂仍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有效方法,即抑制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等细胞的死亡。到目前为止,单纯采取神经保护剂治疗的策略在实际临床治疗中疗效并不显著,采取有效方法修复神经血管单元的所有组分是
研究目的:1.探究缺血再灌注后皮瓣中是否存在细胞坏死性凋亡现象。2.研究Nec-1(Necrostatin-1)对缺血再灌注皮瓣中的坏死性凋亡现象是否有抑制作用,另外这种抑制作用是否可以保护皮瓣,减少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3.研究分子氢对于缺血再灌注皮瓣的保护作用是否是通过抑制皮瓣组织中坏死性凋亡这一途径来实现的。4.通过对于分子氢和Nec-1对于皮瓣中坏死性凋亡水平的影响作用进行比较,另外还将两者
第一部分目的:探究Akkermansiamuciniphila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肠炎小鼠模型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6-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分为伪无菌小鼠和SPF小鼠两大组,每组分为空白对照组、DSS组、Akk菌组、Akk菌+DSS组4小组。伪无菌小鼠组通过饮用1周四联抗生素构建肠道无菌环境,之后Akk菌组和DSS菌+Akk组予Akk菌液灌胃,定植3周后,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