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工业规模持续扩大,大量被滞留农村的劳动力因此迅速转型,加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留守儿童”应时而生。近年来,“留守儿童”规模悄然庞大,因其心理、安全、教育等问题凸显而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对其健康的研究却一直被“边缘化”,成为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中难以解决的“痛点”。海南省乡村人口比例(60.7%)远超全国平均水平(40.4%),庞大数据背后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与体质健康状况研究将是当下“健康扶贫”、“健康中国”双重社会背景下的务实之举,具有显著的意义与价值。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现场测试等方法,围绕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和体质健康现状开展深入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有效提升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研究结果表明:
1.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明显差于非留守儿童,主要表现在(1)心理状态:留守儿童更缺乏安全感与沟通能力,孤独寂寞感较强且自我认可度较低;(2)生活状态:留守儿童监护人管理方式较为松散,课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家庭经济状况差,生活卫生习惯不良,健康知识匮乏,对生活的情感体验较差等;(3)学习状态: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糟糕,课堂积极性较差,学习支持不够,偏科情况较为严重,自我管理能力较差;(4)生活方式:留守儿童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不良饮食行为、视屏时间较长、睡眠时间和体育运动严重不足等问题。
2.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1)身体形态:留守儿童的身高、体重和BMI指数均显著性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2)身体机能:留守儿童肺活量显著性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3)身体素质:留守儿童的50米跑、一分钟跳绳和50米×8往返跑等成绩均显著性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
3.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与生存状态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其中,身高、体重、肺活量和一分钟跳绳与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50米×8往返跑成绩与学习状态和生活方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50米跑成绩与生存状态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1)。
故本研究建议:1.完善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留守儿童生存质量;2.构建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管理;3.建立健康促进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形成留守儿童健康管理长效机制。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现场测试等方法,围绕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和体质健康现状开展深入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有效提升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研究结果表明:
1.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明显差于非留守儿童,主要表现在(1)心理状态:留守儿童更缺乏安全感与沟通能力,孤独寂寞感较强且自我认可度较低;(2)生活状态:留守儿童监护人管理方式较为松散,课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家庭经济状况差,生活卫生习惯不良,健康知识匮乏,对生活的情感体验较差等;(3)学习状态: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糟糕,课堂积极性较差,学习支持不够,偏科情况较为严重,自我管理能力较差;(4)生活方式:留守儿童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不良饮食行为、视屏时间较长、睡眠时间和体育运动严重不足等问题。
2.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1)身体形态:留守儿童的身高、体重和BMI指数均显著性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2)身体机能:留守儿童肺活量显著性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3)身体素质:留守儿童的50米跑、一分钟跳绳和50米×8往返跑等成绩均显著性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
3.海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与生存状态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其中,身高、体重、肺活量和一分钟跳绳与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50米×8往返跑成绩与学习状态和生活方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50米跑成绩与生存状态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1)。
故本研究建议:1.完善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留守儿童生存质量;2.构建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管理;3.建立健康促进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形成留守儿童健康管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