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神经系统中,自主神经系统是针刺调节肠运动的重要通路,而TRPV1是针刺信号的传人途径之一。本实验分别电针正常野生型小鼠、TRPV1受体基因敲除小鼠、β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及M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的“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四穴,观察电针以上穴位后对小鼠空肠内压的影响,从而探讨TRPV1受体、β受体和M受体在针刺调节肠运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包括TRPV1受体对针刺效应的影响,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相关受体对针刺发挥效应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CL57BL/6野生型小鼠、TRPV1受体敲除小鼠、p1p2受体敲除小鼠和M2M3受体敲除小鼠共四组,每组15只,均为雄性小鼠。利用自制肠内置水囊测压头监测肠内压,观察空肠运动的幅度和频率,待肠压力稳定,以2mA、2/15Hz的电针刺激量分别电针“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四穴各2分钟。记录针刺前后空肠运动波形频率变化并分析数值。结果:(1)电针正常野生型小鼠“曲池”、“上巨虚”两穴可引起肠内压的轻微增高;“天枢”、“大肠俞”可使空肠内压明显降低(P<0.01)。(2)TRPV1受体敲除小鼠电针“曲池”、“上巨虚”穴后空肠运动变化不明显。“天枢”、“大肠俞”可引起空肠运动变化(P<0.05),以抑制肠运动为多,其变化程度与正常野生型小鼠相当。(3)plp2受体敲除小鼠电针“曲池”、“上巨虚”前后空肠内压值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同正常野生型小鼠的腧穴效应方向基本一致;“天枢”、“大肠俞”针刺后无效应变化。(4)M2M3受体敲除小鼠电针“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后空肠内压均无明显变化,针刺后的腧穴效应方向亦无明显倾向。结论:(1)正常生理状态下,TRPV1受体介导的针刺效应较为复杂,电针TRPV1受体缺失小鼠仍存在肠运动改变,主要表现为减弱肠运动。提示TRPV1受体可为介导针刺调节空肠运动因素之一,但并非要素,还有其他影响因素的调节。(2)针刺对肠运动的调节机制是多方面的。在自主神经系统中,p及M受体均被视为介导电针调节空肠运动的关键因素。其中,M受体较p受体对针刺调节肠运动过程的影响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