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勒德·胡赛尼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因其处女作《追风筝的人》而一举成名。由于其作品的巨大影响力,胡赛尼于2006年被授予联合国人道主义奖。《灿烂千阳》是他的第二部小说,国内外的不少学者和评论家都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读,但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人物的主体成长过程的研究还凤毛麟角。《灿烂千阳》主要讲述两个女人玛丽雅姆和莱拉的故事,她们从最初的懵懂到最后的坚毅,用自己的血和泪在家庭及民族的苦难中隐忍却又坚强地生存、成长,并最终成为为了追求自由、梦想和幸福而勇敢作战的独立主体。本文将运用拉康的主体三界和镜像理论对小说中两位女主人进行深刻剖析,试图寻找如此残酷的环境下,阿富汗妇女们如何形成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主体人格的确立的。也借此,探求胡赛尼作品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首先是引言。这部分主要介绍族裔文学作品的共性特征以及卡勒德·胡赛尼作为族裔作家写作风格的独树一帜,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作家及其主要作品《灿烂千阳》的故事情节和其在族裔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介绍拉康主体理论及理论中一些重要概念,如镜像阶段、自我、他者的解释。重点解读拉康人格构建的三界理论。第三章主要探讨实在界中的两位女性主体。玛丽雅姆如何困在哈拉米的身份中无法自拔,又如何陷中寻求亲情的泥沼。而莱拉又为什么徘徊于幸福与不幸之间,无法摆脱鬼脸的迷惑,从而说明实在界的混沌无我。第四章结合拉康主体三界说中的想象界分析玛丽雅姆看似幸福实则虚幻(fantasy)的可怜境遇。莱拉只能认同神明这一他者(other小他)来完善自我并自欺欺人的无视拉希德的存在,活在自己的想象中。本文以此为依据说明想象界(the Imaginary Order)只是虚幻的存在,对于自我(ego)的认知,不过是镜像带来的假象。第五章以象征界(the Symbolic Order)为基础,分析两位女主人公主体人格的最终确立所经历的过程。尽管两位女性主体用了不同的方式,但最终都认同了内心中作为父亲之名(the name of the Father)的大他者(Other)而完成了各自人格的独立。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出了本文研究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