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网络中NDN与IP共存互通机制研究与实现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re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业务发展,TCP/IP网络逐渐暴露出在移动性支持、地址空间扩展、数据包安全等方面的不足。以内容标识寻址、以内容需求为驱动的命名数据网络(Named Data Networking,NDN)引起了学术界关注,成为未来网络研究中最具代表性架构之一。但NDN网络也存在部署困难、兼容性差等缺陷,因此研究两种网络的共存互通机制十分必要。多模态网络架构的提出为网络演进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支撑,也为NDN等颠覆式网络架构部署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主要研究在多模态网络中内嵌NDN与IP寻址路由功能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两种网络互通。为此本文概括两种网络共存互通的设计需求,给出了机制设计总体方案,将数据平面两种网络路由转发机制抽象为多个匹配转发表,控制平面负责内容标识以及IP标识路由计算,将结果以流表形式下发给可编程交换机,实现一个物理网络域内对两种标识空间的支持。在此基础上,设计数据包格式以及协议翻译规则,将两种网络报文转换通过可编程动作实现。最后,本文在物理环境中对NDN与IP共存互通机制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测试。在功能测试上,对域内转发功能以及域间转换功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可编程交换机能够根据内容名或者IP地址实现相关路由机制,转换功能均符合预期;性能测试上,对P4程序资源占用以及NDN转发时延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证明即使扩展NDN路由转发机制,P4程序的资源占用仍然保持较低水平,P4交换机转发性能没有较大损失。本文在多模态网络架构下设计并实现了NDN与IP的共存互通机制。终端可以采用任意一种模态在网络内进行通信传输,实现了NDN与IP共存的目标,通过可编程数据平面自定义动作实现两种模态转换,在转换前后使用不同标识进行路由,兼容了不同模态终端应用并使网络在数据平面具备内生安全性。
其他文献
二维人体姿态估计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热点研究课题,最近几年在深度学习的帮助下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对于实际场景中普遍存在的低分辨率(Low-Resolution,LR)图像,基于深度学习的姿态估计方法还无法达到可接受的准确率。LR图像下的姿态估计的难点在于从图像中能够提取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判别性。已有研究表明超分辨率(Super-Resolution,SR)重建可以有效帮助其它视觉任务处理LR问题。
近些年来,在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的发展和城市道路网络结构日趋完善的时代大背景下,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高速公路在交通运输业中占据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城市道路网络结构中,是实现中长途快速出行目标的重要载体。近十几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日益完善,解决交通发展的三大热点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机动车保有量逐年以每小时递增,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对高速
随着我国城市群、都市圈的逐渐形成,城市间交流日益频繁,城际铁路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城际铁路运输组织工作也要随之不断完善。列车运行图不仅是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客出行的重要依据。在我国城际铁路客流呈现明显高峰时段特征,同时旅客与铁路部门需要规律化列车开行的背景下,如何安排列车开行,提供既满足城际铁路客流需求又保证规律化开行的列车运行图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归纳城际
为了满足下一代无线通信中信道建模更高精度、更高效率的需求,使建模方案更加适配于毫米波、大规模天线等新技术的应用,传统射线跟踪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基于实验室原有的射线跟踪信道仿真平台,对其不断优化,从电磁环境建模、收发模块分别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了射线跟踪技术的待改进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射线跟踪信道仿真中电磁参数难以准确确定这一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射线跟踪信道仿真的电磁参数选取方法
近年来,疫情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例如: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以及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些疫情突然发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为减轻这些疫情带来的损害,防止疫情扩散,需要积极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为事发区域提供大量的应急医疗物资。但在救援初期,应急医疗物资的数量有限,受感染地区的紧迫程度不同,如何公平合理的分配应急医疗物资,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新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hinese Train Control System-New,CTCS-N)已经成为列控系统重要发展方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在铁路领域的应用成为了CTCS-N“车载中心化”定位的重要实现途径。由于铁路沿线环境复杂多变,卫星定位受环境影响可能出现较大误差,甚至定位功能失效
随着高速铁路的普及,高速移动的用户越来越多,人们对高速移动通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从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进入到另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时,列车上的用户与基站的连接会发生切换。同时,在5G网络中,视频通话和直播等高交互性、高速率的应用越来越丰富,这些应用对切换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5G网络下基站的覆盖半径为数百米,移动性用户的切换频率增加,导致连接稳定性降低。研究表明,将C/U(Contr
目前针对隧道开挖面施工稳定性分析的相关研究中,对盾构隧道及全断面法开挖的矿山法隧道已开展很多,但对大断面山岭隧道三台阶法施工稳定性的研究较少。在理论分析方面,为研究台阶岩体对开挖面的稳固作用,朱举[43]假定开挖面处于台阶顶面以下的部分为稳定状态,仅对台阶顶面以上部分进行开挖面稳定分析。这种方法对台阶岩体的考虑不够全面,忽视了台阶长度,只考虑了台阶高度的影响,无法全面地分析台阶岩体对开挖面的稳固作
生理信号能够从多方面反映出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对判断情绪,诊断疾病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听觉艺术形式,很多人类活动中的生物信号都包含着类似音乐的节律,例如呼吸、心跳等。因此,将生理信号转换成音乐,有希望获得隐藏的生理状态信息,增加了分析的维度。而本研究就是利用深度学习和可听化的方法对生理信号进行分析,生成能够反映生理状态的音乐。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说谎检测实验,数据集中包含了心电信号
随着地铁路网的加密,新建地铁车站或隧道不可避免地要从城市桥梁的基础侧面或下方穿过,由于地铁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和移动,可能导致邻近桥梁基础发生沉降和承受附加应力。如果桥梁基础的沉降或附加应力超过了一定的水平,将可能使桥梁出现损伤,或使已经存在的损伤加剧,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甚至出现安全问题,因此,为确保邻近桥梁使用安全和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需要研究地铁施工对邻近桥梁的影响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施工对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