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AIE,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的有机光电材料在OLED、化学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设计合成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化合物,是有机光电材料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AIE效应的氰基取代二苯乙烯衍生物,研究了它们的光电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充分调研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文献,详细综述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设计思想。(2)通过亲核取代反应、Vilsmeier甲酰化反应、Knoevenagel反应等合成了3种D-π-A和2种D-π-D构型的氰基取代二苯乙烯衍生物。采用1H-NMR、13C-NMR、ESI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表征。解析了化合物Y1、Y2和Y3的晶体结构。系统研究了五种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AIE效应、及电化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溶剂中,荧光发射峰位置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有红移的趋势。化合物Y1、Y2、Y3、Y5在固体状态下荧光较强,溶液中较弱,在电致发光材料上可能有潜在的应用。研究了结构/性质相关性,探讨了聚集诱导发光机理。(3)设计合成了两种三苯胺类席夫碱衍生物Y6、Y7,采用1H-NMR、13C NMR、MALDI-TOF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表征。分别研究了化合物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溶剂中,荧光发射峰位置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有红移的趋势。通过计算得出化合物Y6、Y7有较大的Stokes’位移,说明它们有较大的非辐射能量损失,且Stokes’位移的数值基本上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而增大。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化合物Y6、Y7的电化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Y6、Y7的氧化还原性质较好。根据测得的循环伏安曲线并结合紫外光谱的带隙,计算出它们的前线轨道HOMO和LUMO能级。化合物Y6、Y7在固体状态下荧光较强,溶液中较弱,并且具有和金属配位功能,在电致发光材料和离子识别上可能有潜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