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致良知”作为阳明及其弟子后学内进德以修己、外亲民以教化的共同宗旨,是16世纪中国思想转折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仅限于理学,更是影响深远的一次重大社会思潮。而如何探寻这一转折与影响的原因及其实现就成为后世把握阳明心学真精神的关键所在。阳明殁后,其弟子后学便从王学分化演变的角度揭示了“致良知”作为王门教法宗旨的普遍性意义。晚近以来,又有学者从“致良知”的内圣实践进路显豁“即道德即宗教”的人文宗教之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良知”作为阳明及其弟子后学内进德以修己、外亲民以教化的共同宗旨,是16世纪中国思想转折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仅限于理学,更是影响深远的一次重大社会思潮。而如何探寻这一转折与影响的原因及其实现就成为后世把握阳明心学真精神的关键所在。阳明殁后,其弟子后学便从王学分化演变的角度揭示了“致良知”作为王门教法宗旨的普遍性意义。晚近以来,又有学者从“致良知”的内圣实践进路显豁“即道德即宗教”的人文宗教之义,也不乏从政治文化角度对“致良知”的价值转向所作的阐释。而诸多诠释视角无疑都指向一个更为内核的问题:“致良知”何以为“教”?即经由最初的教法而转向对王学宗旨的整体性概括——“致良知教”的作用与意义显发是如何可能又是如何实现的?因此,溯其源而探其流,以阳明及其弟子后学对致良知教的具体落实与推进来把握致良知教的内在根据与价值指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阳明的学问宗旨与教育方法,致良知教的具体落实就表现在其以讲学为载体、成德为旨归的道德实践活动中。而阳明将“讲学教育”定位为平生志业,其原因就在于致良知教的提出是建立在阳明对儒家成德教育之路的重构上。阳明以朱子格物穷理为圣贤追求,却始终难以实现“天理”如何内在于主体又如何照察于现实的人生。而在具体的生存境遇危机的倒逼下,阳明的成圣之路便转向了主体道德实践的内向澄澈,基于“心即理”主体与本体同一的原则,将朱子学“知先行后”的横向“践行”结构扭转为“知行合一”的纵向“践形”系统,这既是对朱子格物致知之蔽的纠偏,又是对圣贤工夫追求的有效解决。而“致良知”的提出则是进一步夯实“良知”作为个体内在德性根基,以“随时知是知非”的方式落实并推致于每一个愚夫愚妇心头。在此意义上的讲学,也就成为阳明学派安顿自我精神生命、据德成业的重要实践方式,更是重开儒家“为仁由己”这一成德教育之路的必要途径。阳明学派在讲学教育的实践中,逐渐从个体道德意识的自觉转向对民众良知的唤醒,这就使得两宋以来儒家士大夫的行道关怀走向了“觉民教化”。觉民教化作为致良知教的具体落实,在阳明后学的不同诠释向度下形成了教化之道的层层转进。从王龙溪“一念灵明”的方式将良知见在化,到王心斋“顺明觉自然之应”对见在良知加以现成化拓展,使得民间大众直接从自然明觉中获得道德自觉与行道担当的使命意识,让天下有道在教化的维度中成为可能。但在致良知教风行天下的同时,见在化与现成化逐渐显露其弊,致使在感性知觉与习心习境的掺杂中失去教化的内在根据,更是将教化应有的超越性维度一并加以消解,而面对来自晚明朱子学与政治生态的双重重压,阳明学派的觉民教化之道毕竟未能真正实现。致良知教的历史影响与教化困境揭橥出一个根本问题——何为既能支撑阳明心学教化之道而又不使其发生滑转的内在根据与价值指向?良知作为道德理性在伦常日用的基础上统摄着现实人生,而其对个体生命实存的转化则是通过德性的“教养”所实现,其实现进路就在于反求诸己、逆觉体证的非对象化之主体体知,此“逆觉”即是不顺着感官之思与气质之性而沦为自然生性的道德本心之自警自觉。在此意义上的良知见在与现成说,是依据良知本体在人伦日常中的当下显现,见在良知与良知本体同一并在。而阳明晚年定见“四句教”更是在此基础上,以良知本体为工夫的内在根据,从“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中层层超越具体善恶而走向“无善无恶”,这也正是阳明面向民间大众而重构儒家成德教育不可荡越的底线。因此,阳明所贞定的“良知教养”反而成为致良知教在不同层面显发其功用的拱心石,维系着其作为“教”的价值维度。而从王学的教化困境来逆向澄清致良知教得以实现的内在准则与底线,既是对阳明后学教化困境的根源性反思,也是对“致良知”何以为“教”的究竟回答。
其他文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与概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认为,凡是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地方都无法离开统计与概率。为此,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将与统计与概率密切相关的统计素养作为衡量大数据时代合格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素养。围绕着“统计素养”而开展的统计教与学的研究业已成为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的一个热点内容。我国数学教育领域对统计与概率的态度就比较微妙,历史上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几进几出。随着2001年义务
新文化运动掀开了中国新文学史序幕,以《晨报副刊》创办十年(1918.12——1928.06)时间段为研究样本可看到,短短十年间,由于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和一批怀着炽热中国心的新文化主将努力,现代文坛出现空前繁荣局面;《晨报副刊》和其他进步报刊为新文学的创生与发展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传播作用,新文学刚在这块古老土地诞生就留下一个坚实脚印。研读新文学史可清晰地看到大众传媒发挥的渡航引进、摇旗呐喊的巨大传播作用
本文从区域角度归纳了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论述有效的改进策略:顶层设计,多元协同,保障智慧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按需建设,构建智慧校园信息化基础环境;分层培训,活动推广,提高智慧校园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创新教学,加强实践,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围绕平台,应用驱动,推动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的深度发展;试点先行,课题引领,实现智慧校园特色发展。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系于具独立性的建筑物单元上形成的所有权。因该种建筑物兼有专有和共有部分,权利人得享有专有权和共有权并立基管理而获有成员权或共同管理权。历观区分所有权的近现代及当代立法史,各国(地区)始终均以作为区分所有权人的业主个人与团体利益衡平为演进动力。初期,区分所有权法多注重对专有权的保护并强调个体在共同体中的本位,进而引发业主个人权利的膨胀与共同体利益的贬损。为维系共同体存续,区分所有权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阶段。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同时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低下、投资激励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健康,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企业作为环境责任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将无法避免地造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就,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逐步消除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高度关联,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大部分地区生态资源脆弱、生态治理片面的特征突出。因此,维护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保证脱贫减贫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是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关键。农村脱贫关系全面小康的全局,但经济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逐渐成为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消费行为和就业方式,但是互联网的使用是否对人们的幸福感也有影响?如果有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影响是否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所不同?探究这些问题对于全面理解互联网对幸福感的影响意义重大。已有研究指出,互联网对幸福感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作用机制涉及社会关系、消费行为、工作质量
荀子作为战国后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不仅体现在其思想方面,还在于其在传经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而荀子传经与其所处的时代不无关联。荀子之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百家争鸣接近尾声,而下距秦皇焚书之祸尚有25年之久,在此期间,“诸子百家同其先师之书,亦谓之经”,诸家弟子严守师法,注解其文以传其道。荀子正因为处于这一重要的历史拐点中,他便有机会看到“百家争鸣”几百年来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在其后焚书之祸中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媒介及其生存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和应用是一个技术的爆炸,使得传媒产业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可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不同形态媒体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随着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媒介使用的硬件、软件都发生了质变,人们的媒介习惯随之变化。我们身处于新的时代,身处于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环境具有信息传播移动化、用户特征数据化、社